我也不是总这么怂的哈
(2022-03-27 11:10:31)1、读到一篇公众号,作者写她拒绝一单广告被对方骂其疯子的事。差不多的时间里,我也收商务合作的私信,有两条,使我认为对方有诚意,便礼貌性的问问,关于什么内容的,报酬是多少。对方说当天发,当时我上班,没时间弄。对方说,那么明天也可以。
到了第二天,我没主动联系对方,公号发了自己的文章。也就是说,我没接那单广告,甚至广告文案是什么我都不知道,但是我在别人的公众号里知道一点大概,庆幸自己没有头脑发热,被区区200块钱诱惑。
其实,我很想能接个广告,小钱大钱都挣点,多好啊,但是,我嫌麻烦,第一步,要加微信,这是我最抵触的一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越来越不爱加微友,熟悉也好,陌生也罢,都不想加。也不爱聊天,聊天也是有事说事,没事拜拜。
没加微信,广告文案和产品这一步我就都没有接触过,只是看别人写过,对文案表示过不满,对产品无法产生信任,对方好像还不允许作者随便更改文案。总之,这个钱也不好赚,搞不好,有违良心,所以,下次再收到这类私信还是忽略吧。
2、看电视剧《心居》,都是边吃饭边看。一向不喜欢海清,她在《心居》里,外放式的表演一看就很海清式,这样的表演,初看惊艳,比如她早期的几部电视剧,像《双面胶》《蜗居》,就很让我喜欢。这种表演十几年如一日,就让我腻烦。她后来演的剧基本没看过。
《心居》这个剧看到第五集,后面能看不看下去,不好说,倒是海清的演技让我刮目相看,需要收着演的时候,脸上的微表情很到位,自然。所以,可以说,有好演技的演员的表演都是被不争气的编剧拖垮,以及被导演的审美钳制,演员自己想突破,没有灵魂推手,只能一种形象一演到底。
第五集,冯小琴与老公拉扯间,老公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意外身亡。我对这个意外感到意外的是,为刻意凹矛盾,人物行为集体反常规操作,一个家庭,一家人,爸爸,女儿,儿子,议论儿媳,可以如此淡定从容,不知道隔墙有耳吗?墙的那一边,还是当事人,儿媳妇啊。非但如此,没见谁压低声调,整得就像不怕人听到的样子。小姑子分析问题面面俱到,能预估弟媳人性里的精明和阴暗,不能预估出弟媳在外面偷听?
倘若小姑子责问弟媳偷听行为属低素质没教养。弟媳大可以争辩,我本来就不是个高尚的人,我的行为很符合你对我的评价。
3、去博客逛逛,博主写,梁实秋说过一句话:人在闲时才更像一个人。博主觉得:人在经历事时,人与人在过事时才会显得真实的自己。
经历的事情太多,会成就一个智慧型的自己,也可能成就一个圆滑的自己。
从来不经历什么事情的人,即与社会脱节太多的人,遇事多半慌张、无法应对、语无论次,和闲时不问他事的自己完全是两种形象。我喜欢闲时的自己,貌似与世无争清净无为的自己,说难听点,就是,傻傻的自己。
感恩,惜福,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才可以避开不喜欢的自己,做傻傻的自己。
吉祥雨在博客里调侃,姑娘们用可盐可甜展示女孩的多面性,更年期大妈能文能武,既怂又猛。那么,托更年期加特,我好像也有过失控勇猛的的时刻,是吧,我也不是总这么怂的哈。
前一篇: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后一篇:昨晚,难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