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禹的故里,熊猫的家
文/刀
8年前,我曾两进川藏,路线正好是从成都经阿坝州,当时,我更喜欢马尔康这个名。汶川,却是因为她有太多的宝藏而让我记住了。
汶川是阿坝州的门户,汶川有个姜维城,原名叫古城坪,姜维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由三个文化层面组成:石砌巍峨的分割羌汉的明代石长城,黄土夯筑的三国点将台及汉代土城遗址,土城遗址下面深埋着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
有源远流长的岷江文化。史料记载,在明朝以前,中国文化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是岷江,而非金沙江。根据考古发掘,岷江上游在5500-5000年间,就已经有成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了。这就是以“营盘山文化”为中心辐射开去的江源文化。江源者,岷江也,故江源文化又称岷江文化,是岷江所孕育、浇灌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文化形态,诱发、作用、开启着岷江雕塑而成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
有源远流长的岷江文化。在明朝以前,中国文化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是岷江,而非金沙江。根据考古发掘,岷江上游在5500---5000年间,就已经有成熟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了。这就是以“营盘山文化”为中心辐射开去的江源文化。江源者,岷江也,故江源文化又称岷江文化,是岷江所孕育、浇灌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文化形态,诱发、作用、开启着岷江雕塑而成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
有华人敬仰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虽然存在大禹出生地之争,但是,越推向记载最早的文字典籍,越能证明大禹的出生地就在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飞沙关石纽山刳儿坪,有刳儿坪、洗儿池、禹穴、涂禹山等传说中地名沿用至今。大禹治水始于岷(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治水成功后,即被舜禅让为帝,开创了中华文明最早的渊源之一。
有汶川熊猫的家——卧龙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汶川县境内,处于邛崃山脉东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卧龙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这里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
有古老神秘的羌族释比。羌族是中华56个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已明确记载,是化石一般古老的族种。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不脱离生产生活、沟通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鬼的特殊人物的自谓。行为诡谲、语言古老、性灵不灭、内涵幽邃、手段神秘。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三世同堂才开始“做法”,组织祭祀、驱邪捉鬼、请神送神、治病救人,故称“老释比”,目前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有核桃、花椒、苹果、白果和欧洲甜樱桃。这些是汶川的物产,也是特产,惟有欧洲甜樱桃是域外品种,后来居上,引领着汶川夏初的水果消费市场。汶川苹果几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核桃香,花椒麻,一年四季点缀着汶川的口福。白果,书名银杏果,是罕见的裸子类果实,柔韧滑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长期食用有抗皱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
有千古奇观——树包碑。姜维城对面羊龙山的禹碑岭上,一株千年古树充满生机地生长在羌族村寨之中。传说这树的树身里埋藏着一个古老的石碑,碑上记载着大禹治理岷江的功绩和人们对于大禹的无限感激之情。因为年深日久,古树已将碑石吞噬,但是,今天还能看见这种千古奇观,虽然时过境迁不见了当年那块石碑,却有另一块造制考究、内容完整的千户所所刻的方柱石碑隐藏里面。
有璀璨夺目的布瓦黄泥土碉群。从全国看,黄泥土碉群在四川分布最多,大都集中在汶川布瓦山上,数量一度达到45座之多,从元、明、清三代延续至今近有千年的历史了。碉群修建风格独特,碉体沉稳坚固,棱角笔直分明,形制下大上收缩,有四、五、六、七、八角之分,另从功能上看,有战争碉、风水碉、地界碉、官寨碉的区别,集中代表了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羌族的另外一种建筑特征。它与姜维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已被国务院通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刀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yzh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