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曱甴和甴曱

(2009-12-15 06:51:54)
标签:

甴曱

吴语

释义

浊音

蟑螂

杂谈

分类: 闲话

 曱甴甴曱

     “曱甴”这两个字,在粤语中仍很活跃,广东人大都识得,曱甴就是蟑螂。我在香港打工时,在商场货架上看见灭蟑螂的药盒包装上印着这两个字,才认识它们的。在粤语中,“曱甴”读作“嘎砸(gaza)”。

    但在字典上查“曱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新华字典的一万多个字当中,这两个字都没收进,我手头的四角号码新词典也没收入。其次,较大一些的字典没有“曱甴”的词条,更别谈它的释义了。即使是单个的字,也与蟑螂毫无关系。查《汉典》及《辞洋》得知“甴”音“yóu ”,释义“古同‘由’”(也就是说它是古时候的“由”字),而“曱”音“yuē”,释义为“取物”。唯一有一点搭界的是“甴”还有一个读音“zhá”,它跟粤语中的发音只有齿音和卷舌音的差别,但读成这个音的“甴”字竟没有释义,该栏只有三个字,“义未详”。于是“曱甴”这两个既眼熟又陌生的汉字,也同蟑螂一般,既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动物之一,又常常叫人抓不住捉不到。

    其实,我们生长在吴语地区的人,对“曱”“甴”这两个字应该不陌生,只不过要把两个字前后次序倒过来,改成“甴曱”,就是我们一位曾经熟悉的朋友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也不知道多久),“甴曱”在吴语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表示阴刁、故意设套刁难人家,使坏程度比它轻一点的是“为难”,比它重一点的则是“陷害”。后来引申到事物的状态上,某事老解不开的套,叫人进退两难或者十分难受(别扭),就说这事儿“真甴曱”。读音则是“coka”(有人注谐音“触喀”“戳克”,都只是近似)。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后来它也变脸了,改头换面以后走向全国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词被改成“促狭”而流行神州大地(中间好像有一个过渡词叫“促掐”,其中的“掐”字吴音为“ka”),字典上也解释为“脾气急气量小;爱暗中捣鬼作弄人”(大概取“狭”之义),发音则是标准的普通话“cùxiá ”。用这个普通话“促狭”读音来表示“甴曱”的原意,我总觉得味道不正,江南人说“coka”时,要短促,才能说出“甴曱”的味道。

    普通话的功绩当然非常大,但方言中也有好的东西值得研究,像吴语中的浊音和促音,在普通话里全淘汰了,有点可惜(英语里也是有浊音的,日语里也还有促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