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之争”的最大意义
(2011-01-27 19:57:44)
标签:
少儿蔡美儿中国教育方法虎妈的真实故事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较为严格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令人意外的是,这本诉说一位母亲育儿心路的书会引发一场中西教育方法的热议。
虎妈的育儿经在美国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褒之者认为“蔡美儿的教养方法是正确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会更乐观、更坚定,能够应对逆境和实现目标。《时代》周刊发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贬之者则指责她不尊重儿童,对待孩子方式残忍,充满歧视,甚至“惨无人道”。
与此同时,中国很多妈妈却并不买虎妈的账。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不少妈妈认为,自己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始终在不断学习,寻求更好的方法,无论是海外媒体还是中国书商,将虎妈的教育方法贴上“中国教育”标签,对自己来说无异于一种粗暴的“被代表”。
其实,大家的反应都有些过激了。怎样的孩子算是成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培养才是正确方法,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对待孩子是宽是严,取决于孩子这一教育对象本身的接受情况,一定要说哪个是标准答案,实在牵强。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未来的路好走些,过得幸福美满。这一点,也许是中西方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了。
然而踏出教育范畴,往深处想,或许还有另一些东西。教育方法,包含了对成功的定义,对人性的体认,将其看作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不为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西人群在文化认同方面,特别在教育领域,往往处于“西强中弱”的格局,即,西方的都是好的,中国的种种不好,主要原因是不像西方那样做。西方专家说的话都是对的。然而,在这场虎妈引起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对中国现有的部分教育思想的思考,以及一些反思,看到了中国妈妈在西方热议话题中,发出自己经过深入思考的声音,既不鹦鹉学舌,也不盲目跟从。我想,这或许才是“虎妈之争”的最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