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高招连连看
(2010-12-14 17:58:37)
标签:
交通运输东京宋体公共交通社会成本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十年前,假如你有私家车,那么它能给你带来便捷的享受,更是你炫耀的资本;可如今,驾驶私家车出行,却经常会享受到高架路上“免费停车”的尴尬。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方法自然很多,但最近多地政府酝酿出台“限车令”却着实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支持者认为,在现阶段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先控制拥堵程度,再从根源上下工夫来彻底解决拥堵问题。“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措施限制汽车数量,两三年后整个城市都要变停车场了,到时候更没有办法。”但“限车令”矛头直指数量庞大的私家车,更多的消费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交通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如果只是针对私车制定交通管理措施,将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在公共交通还不足够发达的时候,贸然限车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确实,拥堵面前,大家都需要冷静对待,并出谋划策。被冀望为北京市治堵“重拳”的“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开始征求民意,而其中对“控制机动车增长”的着墨并不多。
对于最严重的“现代城市病”之一的城市交通拥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看看能从国外的治理经验中得到些什么启示吧。
首先,公共交通建设是重中之重。国外很多公交系统发达的城市具备40%至60%的公交分担流量。在新加坡,任何一位居民,从家里走出来,不出400米必定能找到一个站;在东京,市区居民步行五分钟就能找到车站、地铁;在纽约,24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468个车站遍及全市各地。纽约还有5900多辆公共汽车,很多地铁和公交线路都是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运转。相比之下,国内在地铁覆盖率、公交舒适度和服务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自驾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无论对于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治理交通拥堵的首选良方。
第二,加强硬件建设,做好城市规划。东京拥有完善的立体化道路交通体系,在硬件方面缓解了拥堵问题。目前,东京的公路网总里程长达2.4万多公里,还有13条运行线路超过400公里的地铁线以及承担东京年间客运总量一半以上的电车线路。这些硬件保障,为东京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奠定了基础。当然,良好的规划更是疏通经脉的关键。现如今,不仅仅是大城市,连二三线城市都已经开始出现高峰时段拥堵的现象。道路设计的不合理,停车空间的局促,都是规划不到位的体现,更是造成拥堵局面的部分原因。
第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很有必要。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是法国的交通管理模式,“两不罚”,即轻微违章不影响交通者不罚,交通高峰期尽量不罚,目的就是确保道路畅通。还有两种情况属于“罚你没商量”,即严重超速和违章停车,后者正是路面堵塞的罪魁祸首,以出租车为最。同样在日本,对酒后驾驶、违规变线、违章停车和超速驾驶等情况都会施以严格的执法。而现今,在我国,很多司机都存在违规变线、违章停车的恶习,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交通拥堵,如何通过管理或者执法把它们纠正过来是我们必须好好考虑的问题。
第四,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东京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扩大交通通行量。最为突出的是在高速路出入口安装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量;众多的交通信号和单行线,看似繁杂其实对缓解交通问题功不可没。在巴黎,交通信息电子显示牌,帮助司机提前做出选择,减少拥堵。当然,先进技术还有很多,比如前不久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北京新型公交立体快巴,这一创新快巴在行驶时如同公路上移动的隧道,小汽车在其下层两个车道通过,两者互不干扰,避免了公交车和小汽车争道的情况。我们期待有更多类似的新产品、新技术,让我们能享受到立体化的交通。
第五,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在墨西哥城,政府为了鼓励使用自行车和滑板出行的市民,准备定段设立自行车、滑板租赁点,向大众免费提供这种环保的交通工具。最近几年,“少开一天车”的倡议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当然也看到了很多其他的减少拥堵的方法,比如,在新加坡和伦敦都征收交通拥堵费来约束进入中心商业区的车辆;而丹麦和中国香港地区则是通过税收政策来控制居民买车;法国则让人更叹服,通过严控驾驶执照考试的通过率,来减少司机,更保障了法国司机的整体水平……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来加以利用,但前提是在做足以上五条的基础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北京市因道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成本约为日均4000万元人民币,折合年均社会成本146亿元。那么我们全国一年的拥堵成本将是多大一个数字啊!是该采取行动了!“十二五”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提法,给我们领了个好头,治理交通拥堵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