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探索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 企业人才下月可办

(2010-09-27 17:31:53)
标签:

上海

基本养老金

申领

延迟

退休年龄

杂谈

分类: 解放论坛
    10月1日起,在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前提下,本市企业中的各类人才都可提出延迟申领养老金,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企业则与其协商签订相关工作协议。记者昨天获悉,市人保局已印发《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据此,上海正式开始探索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工作。

  发挥人才作用并提高养老待遇

  据悉,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1978年又作了重申,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市人保局表示,本市在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工作对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和提高个人养老保险待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增加,在目前法定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情况下,可工作年限相对减少。受教育程度越高,服务社会时间越短。允许各类人才延迟申领养老金并继续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其次,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参保人员延迟申领养老金,能有一份在职时收入,也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

  因此,为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和提高个人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完善本市养老保险制度,制订了《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

  各类人才均可提出申请

  考虑到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和充分发挥企业各类人才的作用,《试行意见》将企业各类人才均纳入了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的实施范围对象,即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

  属于实施范围对象的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符合在本市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如企业工作需要,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可以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办理该手续的人员,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其劳动关系所在企业携带经企业认可并加盖公章的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备案表,向参保所在地的区、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申报备案。

  记者注意到,延迟申领养老金的人员,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用工双方可协商权利义务

  同时,劳动者到达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依法终止。企业与延迟申领养老金的人员可以协商签订相关工作协议。

  在延迟申领养老金期间,企业应当参照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劳动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最低工资规定)保障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的基本权益,双方还可以通过协商在工作协议中约定其他有关的劳动权利义务。

  那么,延迟期间如何终止工作协议呢?市人保局表示,工作协议中约定了履行期限的,协议到期终止。工作协议履行过程中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解除协议。此外,双方也可在协议中约定解除或终止的条件、单方解除协议提前通知期和劳动者在延迟申领养老金期间发生工伤后工作协议解除或终止的条件等其他内容。如未约定单方解除协议提前通知期的,工作协议也可单方提出解除,但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工作协议解除、终止时,劳动者申领养老金的条件即时成立,企业应当为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工作协议解除、终止的当月,企业应按约定标准全额发给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人员报酬。

  延迟申领养老金次月起缴养老保险

  为了有利于推进延迟申领养老金工作和保证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基本权益,《试行意见》也制订了相应配套政策。

  据悉,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自办理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申报备案手续的次月起,企业及个人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不再缴纳医疗、失业及生育保险费。医疗保险待遇按照到达法定退休年龄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规定执行。同时,延迟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按照本市工伤保险有关规定享受相应工伤保险待遇。

  此外,《试行意见》规定,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在终止或解除工作协议后,可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同时规定,计发养老金的标准,按照申领时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执行,并从次月起领取,以保障个人权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