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隐私是个伪命题?

(2010-08-26 17:16:22)
标签:

教育

青少年

家长

隐私

聊天记录

中国

分类: 放言轩原创

重庆9月份将执行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其中规定:看孩子聊天记录违法,一时激起轩然大波。
纵览网友留言,基本上都觉得中国不能照搬西方,不认同这条政策。“看着孩子长成畸形了也不能监管?”“如何防范?明知有问题了,还不能证实,难道让其自生自灭?”“现在的孩子该怎么管?家长看聊天记录犯法,老师批评学生挨打,就一味纵容吧!”等等。
有人说,家长即使偷看聊天记录,也不见得了解孩子的全部,最后只能留下负面印象,适得其反。可是仍然有人反驳“一开始就疏于防范,将来一定会出问题”。
暂且不论条例本身有没有可操作性,但至少它象征地表明尊重青少年隐私,是现代社会的真理。然而,反对派的留言依然占了大部分。我终于明白,中国无论有多么现代化,人们内心的认知结构,依然和五千年前一样,家长制权威,而非现代人权观,才是我们的习惯思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有权利管教他的全部生活,而非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就是这样的心理习惯。
于是我总算知道,为什么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几条教养的金科玉律,但始终都不见家长有什么改观。
比如说: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情绪和学业同样重要。如果你心情不好,上课能听进去吗?如果你被同学欺负,受了委屈,家里条件再好,你能安心学习吗?对情绪的忽视,同样影响学业啊,可是很多家长不管不顾,只要成绩下降,就责备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弄得他们情绪雪上加霜,心情不好,成绩能好吗?相反,如果有家长愿意尊重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平等沟通,成绩往往会事半功倍。这些都是科学研究证实的规律,基于人性的常识。可是无论这些规律多么“科学”、多么“理性”,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永远习惯于自己的那套教养方式,压根听不进去。
记得我读中学时,隔壁班有一位女生自杀,闹得全校人尽皆知。她的父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律师,看起来都属于精英阶层。班主任想当然的发表评论说“父母平时不去管子女,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但出乎意料的是,后来我与隔壁班的同学们聊起这件事,他们大多义愤填膺地表示“简直胡说八道!她父母平时管得太严了,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她为这种事经常痛哭!说不定她自杀就是被她父母的严管逼出来的!”
低幼儿童暂且不谈,但是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后,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需求,想要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证明自我价值所在,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承认。这样的人格成长阶段,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恰恰非常敏感。该怎么才能让他们听得进去,不用多说了吧?但凡只要从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不难知道,平等、尊重远远比监控、偷窥隐私,更容易和他们沟通,也就更容易教育他们。
所以,有时候我实在没法理解,家长担心小孩会学坏,到了需要全面监控他们言行才放心的地步,究竟是不是一种心理强迫症状?或许家长们自己潜意识也知道,他们学坏,怎么管教都没用,看短信也就是引来一顿臭骂,加深双方的裂痕。但家长就是觉得只要掌握了孩子的言行,管它事后有用没用,至少安心了、不慌了,尽到家长责任了,管过了。这种心理其实于事无补。
另一个让我不解的地方就是:不看孩子隐私=让他们自生自灭?盯着孩子隐私之外,就没有其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了?这个逻辑太奇怪了。家长平时难道就不会和孩子就价值观的困惑进行交流?不会平和地交谈?不会适时提供自己对事物的见地?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啊。
尊重孩子的隐私,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的教育,只是换一种询问方法、换一种谈话姿态、换一种语言默契罢了。包括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多给他们表扬,多给他们鼓励,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绝大多数家长都做不到。中国人更喜欢说“不要骄傲,你还要更努力”。所以,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快乐、得不到尊重,作为一个心智已经开始发育、思想已经开始独立的青少年,他们除了在网络上、游戏上,重新寻回做人的尊严,你让他们还能怎么办?
我一直觉得,许多教育的顽症,是家长们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他们认为先是孩子出问题,比如网瘾、离家出走、学业下降、早恋等等,随后再是家长及时发现、责骂式管教。但真相往往是家庭教育先出问题,才把孩子逼得不愿下网、逼得离家出走、逼得在其他同龄人圈子里寻找依恋的温暖。
年轻同事们之间,经常说一句话:家里是最不讲道理的场所。即使很多人早已成年,父母也依然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控制权,总以“为你好”为出发点,把老一代人的价值观、行为选择,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代替孩子选择。以为这就是“爱”的方式。于是,在“爱”的名义下,再科学、理性的道理,都没有立足之地。
青少年隐私真的是个伪命题?青少年就不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不需要被尊重?很多时候,青少年在乎的不是隐私内容外泄,而是这一动作本身,已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反对派的教育思维是何等简单粗暴,除了管教隐私之外,已经贫乏到想不起任何其它教育方法、教育智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