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资费:服务远比赚钱重要
(2010-08-23 09:54:24)
标签:
电信资费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上海杂谈 |
分类: 解放论坛 |
电信资费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北京市消费者协会8月17日公布的一项电信行业资费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消费者对现行电信资费表示不满,普遍认为电信余额不退的规定不合理,国内大多数地区执行的20元左右的固定电话月租费应该降低或取消。
在我看来:用“电信资费”这样的表达方式过于专业化了,我们老百姓俗称为电话费。本人对电话费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每个月都有幸去上海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营业厅缴纳电话费。也许有人不解,为何用“缴纳”而不是“交纳”,首先,“缴纳”的意思是向公家交付规定的现金或实物,上海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这三家国内最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虽然说都早已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究其本质仍然都是国有控股,以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移动为例,仍然属于国有资产,要受国资委的管理。其次,“缴纳”是“履行义务或被强制交纳”,电信单子来了,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按时去付费,敢于不付费或者逾期付费的铁定被运营商视作为不履行义务的对象,作为惩罚手段,电信运营商可以停止你的电信服务,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信运营商的帐单是必须要买的,而且不得不买。
再来讲为什么九成以上消费者对现行电信资费表示不满,我想这些调查对象应该是自费使用电信业务的群体,为何这样说呢?按照付费方式的不同,移动运营商把用户分成后付费用户(签约用户)和预付费用户两大类,使用移动电话预付费业务的多为自掏腰包的老百姓,能够单位或者公家报销的多使用后付费业务。自掏腰包的老百姓自然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看得很重,突然发现“有效期满停止服务”,再发现“已存话费余额不退”心里自然急了,其实更加正确的说法是超过有效期话费已经归零。
其实,移动电话的储值预付费业务是1999年开始,那时美其名曰叫“O元的月租费”。在这之前,移动电话用户需入网才能使用并需支付入网费、月租费及每年一次的频率占用费的。我想,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付费方式,预付费业务给移动电话用户带来了更大的实惠和方便。
按照移动运营商的说法,用户只需自备一部移动手机(即空机),再购买充值卡即可。而且还可随人异地使用实现充值,非常方便,并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每月的话费支出,即使手机借与他人使用或丢失也不必担心话费额外支出.因为充值卡内金额用完即会停机。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能精确的计算出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充值卡过期是经常有的情况,这也难免会出现消费者抱怨。
其实,我觉得现在矛盾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预付费服务了,而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各类套餐服务和增值业务 。其实,从2001年起,中国移动和上海电信就开始推出套餐服务,这在当时,我觉得对于消费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你想,对于工薪一族来说,月租费(手机为50元,固定电话为25元)是每月固定不变的。我10年前的月薪是1600元,每月的电话费加上上网费就超过300多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过套餐,每月“电信资费”可以降低50-80元。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运营商推出套餐计划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用这种组合打包的销售模式,来提供多种优惠,吸引用户,一些套餐以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确实也赢得了不少消费者。不过,现在的套餐花样百出,每家运营商的套餐品种已不下百种。消费者在选择这些套餐时难免会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日后的使用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纠纷与矛盾,这也是八成以上消费者认为通信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存在收费陷阱原因所在。
而谈到增值业务,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以上海电信的增值业务为例,就分为商务类、娱乐类、资讯类、便民类,每一项大类下还有许多细分的种类。不过,关键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有能力为这些增值业务买单,毕竟增值业务不是免费的午餐。林林总总的增值业务加起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字。
有人说:电信运营商赚钱远比服务重要,我觉得,电信运营商一定要重视服务。我们的电信运营商都希望自己成为世界级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而在这过程当中,服务远比优惠的价格更为重要,记得上海电信的服务理念就很人性化——“用户至上,用心服务 ”。前不久,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在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中,电信企业要通过不断降低资费,回报社会,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服务远比赚钱重要,电信运营商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促进自身发展。我想,这也是电信运营商们的努力方向吧。
在我看来:用“电信资费”这样的表达方式过于专业化了,我们老百姓俗称为电话费。本人对电话费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每个月都有幸去上海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营业厅缴纳电话费。也许有人不解,为何用“缴纳”而不是“交纳”,首先,“缴纳”的意思是向公家交付规定的现金或实物,上海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这三家国内最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虽然说都早已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究其本质仍然都是国有控股,以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移动为例,仍然属于国有资产,要受国资委的管理。其次,“缴纳”是“履行义务或被强制交纳”,电信单子来了,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按时去付费,敢于不付费或者逾期付费的铁定被运营商视作为不履行义务的对象,作为惩罚手段,电信运营商可以停止你的电信服务,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信运营商的帐单是必须要买的,而且不得不买。
再来讲为什么九成以上消费者对现行电信资费表示不满,我想这些调查对象应该是自费使用电信业务的群体,为何这样说呢?按照付费方式的不同,移动运营商把用户分成后付费用户(签约用户)和预付费用户两大类,使用移动电话预付费业务的多为自掏腰包的老百姓,能够单位或者公家报销的多使用后付费业务。自掏腰包的老百姓自然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看得很重,突然发现“有效期满停止服务”,再发现“已存话费余额不退”心里自然急了,其实更加正确的说法是超过有效期话费已经归零。
其实,移动电话的储值预付费业务是1999年开始,那时美其名曰叫“O元的月租费”。在这之前,移动电话用户需入网才能使用并需支付入网费、月租费及每年一次的频率占用费的。我想,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付费方式,预付费业务给移动电话用户带来了更大的实惠和方便。
按照移动运营商的说法,用户只需自备一部移动手机(即空机),再购买充值卡即可。而且还可随人异地使用实现充值,非常方便,并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每月的话费支出,即使手机借与他人使用或丢失也不必担心话费额外支出.因为充值卡内金额用完即会停机。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能精确的计算出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充值卡过期是经常有的情况,这也难免会出现消费者抱怨。
其实,我觉得现在矛盾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预付费服务了,而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各类套餐服务和增值业务 。其实,从2001年起,中国移动和上海电信就开始推出套餐服务,这在当时,我觉得对于消费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你想,对于工薪一族来说,月租费(手机为50元,固定电话为25元)是每月固定不变的。我10年前的月薪是1600元,每月的电话费加上上网费就超过300多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通过套餐,每月“电信资费”可以降低50-80元。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运营商推出套餐计划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用这种组合打包的销售模式,来提供多种优惠,吸引用户,一些套餐以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确实也赢得了不少消费者。不过,现在的套餐花样百出,每家运营商的套餐品种已不下百种。消费者在选择这些套餐时难免会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日后的使用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纠纷与矛盾,这也是八成以上消费者认为通信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存在收费陷阱原因所在。
而谈到增值业务,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以上海电信的增值业务为例,就分为商务类、娱乐类、资讯类、便民类,每一项大类下还有许多细分的种类。不过,关键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有能力为这些增值业务买单,毕竟增值业务不是免费的午餐。林林总总的增值业务加起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字。
有人说:电信运营商赚钱远比服务重要,我觉得,电信运营商一定要重视服务。我们的电信运营商都希望自己成为世界级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而在这过程当中,服务远比优惠的价格更为重要,记得上海电信的服务理念就很人性化——“用户至上,用心服务 ”。前不久,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在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中,电信企业要通过不断降低资费,回报社会,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服务远比赚钱重要,电信运营商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促进自身发展。我想,这也是电信运营商们的努力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