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限流”前是否应当先有个缓冲期

(2010-07-22 14:09:38)
标签:

自动扶梯

高峰

乘客

笔者

江苏路

杂谈

分类: 放言轩原创
近日,轨交2号线部分重点车站昨起实施限流。受这一举措影响,虽然站台秩序略有好转,但早高峰期间的2号线车厢依然拥挤。由于限流效果不明显,引发了很多网友质疑:就是让人多绕5分钟路。笔者以为,由于限流时日尚短,究竟成效如何,尚难以论断。但让笔者疑惑的是,明天就要限流了,今天才来公布,这缓冲期也太短了。
随着上半年2号线东延伸段、2号线西西延伸、10号线、11号线支线和13号线世博段,总长近百公里的新线开通试运营,大量乘客被吸引到2号线上来。仅以南京东路站为例,自10号线开通后,也吸纳了大量的换乘客流。每天进入该站乘坐2号线的客流为1.2万人次,而该站每天2、 10号线之间的换乘客流已达7万人次。尤其是二号线高峰时段的拥堵,时常见诸报道。如7月13日,《东方网》报道,由于早高峰车厢拥挤一名乘客在二号线行驶至南京东路通往人民广场站的隧道区内突然晕倒。而在人流如潮的高峰时段,换乘站的楼梯、自动扶梯的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又如去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报道,江苏路站一部自动扶梯又发生故障,数名乘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上行自动扶梯上倒下,6人被送进医院治疗,其中1人骨折。
因此,为保障乘客安全,确保线路运行通畅,7月19日,本市对轨交2号线张江高科、东昌路、陆家嘴、江苏路等4做车站工作日高峰时段采取计划性限流措施,此外,还有7座车站视情况采取间歇性限流。
然而这一限流举措并未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因为,第二天铺天盖地的报道都是对限流措施的质疑。笔者注意到,质疑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两处:一处是虽然站台秩序略有好转,但早高峰期间的2号线车厢依然拥挤。如《新闻晨报》报道中称“昨日8点10分,江苏路站朝浦东方向的列车,连续三趟都是开关了两次屏蔽门才发车。” 该站乘务员也坦承:“采取限流措施后,车厢拥挤程度没有变化。”;
    第二处是,限流的标志不明显,很多乘客习惯性地走到了熟悉的站点出入口,却遭遇了“闭门羹”。一位原本在江苏路站4号口前看自行车的王师傅说:“早高峰到现在,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从这里改走1号口了。”
据了解,这并非是本市轨交第一次实施限流举措。之前,也多次有过限流报道,如在今年3月3日《新闻晚报》中说到,轨交6、8号线五莲路站和曲阳路站的工作日早高峰实施“封站限流”,致使了很多原先靠地铁上班出行的乘客一下子没了方向等。
    实施限流究竟能否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笔者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加上实施限流时日尚短,不同路段面临的情况也不同,不敢妄加论断。但是笔者认为,轨交2号线早高峰时间拥挤,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但一项措施(尚不论优劣)如此仓促地实施显然不合情理,轨交相关部门在实施限流前或能给公众一个更充分的知情时间。
笔者查了下,上海地铁官方网站是在7月18日下午13点50分贴出7月19日轨交2号线部分重点车站将实施灵活限流的公告的。虽然,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立刻跟进,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但笔者相信每天不看电视新闻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如此仓促的公告,难免会有网友疑惑相关部门凭啥如此“笃定”,不免让人产生“限流是否是哪位领导临时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联想。
    笔者想,政府相关部门从实际问题出发,想帮助市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何妨更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在这件事情中,部分老百姓的埋怨与其说是针对限流不凑效而来,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事先没有充分知情,对一个新情况的出现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所致。
    假设相关部门能够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如在一项新举措实施前,至少能提前5至10天将目的、手段、预想达到的效果等充分地公诸于众,与群众充分沟通,相信大多数老百姓哪怕多走几分钟路,也是都能理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