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预约券发放的导向问题
(2010-05-11 13:32:52)
标签:
中国馆发放园方场馆观众上海杂谈 |
分类: 上海世博 |
不过,尽管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预约券发放方式,尽管一再申明发放坚持了“公开、透明”原则,尽管观众知道了团队预约与散客预约券的数量之比是1:3,可是,总觉得预约券方法还有继续改进的必要。须知,预约券发放本身,也有一个导向问题。
不妨作几点分析:
一是应该有一个“让外地游客先参观,上海市民留待以后再进中国馆”的导向,可惜目前的预约券发放方式会事与愿违。由于中国馆是永久性建筑,早在世博筹备阶段就为此造舆论,动员本地观众不要急于参观中国馆,甚至在世博闭幕后也可参观,而将宝贵的机会让给外地客人。而眼下工作人员在每天一开园就同时在各入口闸机发放,凡是进园的观众均可得到,往往几分钟内就发放完毕。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即无论是外地还是本地的游客,没有人会见到有预约券送到手而拒绝的,不要白不要嘛。有些上海市民即便本来不准备今天就参观中国馆,一见有机会,何不先睹为快?于是,“让外地游客先参观”便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应该有一个“倡导游客不要集中入园,以合理调节客流,均衡观众人数”的导向,可惜目前的预约券发放方式会适得其反。据园方提供的信息,每天上午9时开园时,园区13个出入口共有370名工作人员在闸机口同时向通过安检和票检的游客发放预约券,平均每人发放预约券不到80张,几乎在瞬间便告罄。这就等于释放一个信号:要想参观中国馆,就一定要早早入园。于是便很容易形成观众的蜂拥而至,出现入园人流的瞬间高峰。倘能在早间和午间各发放一批,引导游客错时进园,而不急于赶早,不是更有利于参观的有序进行吗?
三是应该有一个“避免一窝蜂涌向热门场馆,让观众分散到园区各处游览”的导向,可惜目前的预约券发放方式会有副作用。毋庸讳言,许多观众事先是不“做功课”的,直至入园时还胸中无数,不知自己应该走什么游览线路。一见有人工发放中国馆预约券,他们可能便受到暗示:就是应该先参观热门场馆。假如以机器发放预约券,还可以“各取所需”,中国馆预约券发放完毕,还可以预约其他场馆;或者不愿在预约机前排长队,就先去别的场馆参观。而在入园时就有人送上一张预约券,“别无选择”地就到中国馆去了。同时,有些“二进宫”“三进宫”的观众,此前已经参观过中国馆,见又有预约券可得,当然不愿放弃,于是再去看一回,或者届时不去,造成放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粥少僧多,终究是一个矛盾,指望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看来不现实。但预约券发放无疑也是一种导向。开园伊始,来日方长,可否对此再作一番研究,使中国馆预约券的发放尽可能地更科学更合理些呢?
前一篇:世博看热闹,更要看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