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没有最优只有最适合
(2010-04-01 20:10:34)
标签:
留学
教育方式
教育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
上海
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日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纲要》首次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贯穿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上海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蓝图。作为一名关心上海教育发展的热心人士,笔者在阅读了全文后深有感触:在教育问题上,只有适合的才是优质的。
笔者的一个朋友,费劲心思把孩子送到了一所重点中学(上海四大高中名校之一),然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排在班里倒数几名,原本一个外向的孩子也因为成绩而变得自卑、内向。高二时,朋友把孩子送到了国外读高中,半年之后,孩子一跃成为班级里的学习尖子。笔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一定能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是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他。
在此次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中,在义务教育方面,提出了让所有的孩子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尚能理解,但是如何理解“高质量”呢?以上述这个例子来说,那所重点高中在很多人看来提供的应是优质教育,但是在朋友的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差劲教育”了。对那所重点高中来说,它每年招收的名额肯定是有限的。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思考的问题是,那所重点高中的教育方式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究竟适合怎样的教育?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基本政策是促进公平,关注每一个人。秉持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在今后10年,上海高中将实现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出,将推动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开放性、选择性。具体来说,本市将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丰富高中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以满足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完善与高中课程相配套的学分制管理制度,鼓励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向其他高中学生开放,实现学分互认。建设能体现课程要求的社会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经历;建设现代化、多样性的实验室,凸显以各种探究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功能。深入推进高中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实验实践环节,激发学生探究实践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市和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大力支持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发展校本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一批各自在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不同方面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学校等。
上海还将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新体系。如,《纲要》提出了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与残疾儿童的实际需求,制定促进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普通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此外,《纲要》中还首次将超长生教育纳入到了特殊教育范畴。鼓励部分中小学在面向全体学生、推进融合教育的同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一些在个别领域有突出特长的超常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设立适应超常学生发展的课程,并辅之以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探索超常学生有效教学模式,满足超常儿童的特殊需求。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创新活动平台的搭建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为学有潜力和具有创新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等。
教育是百年民生大计,伴随人的一生,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征求意见,不仅仅是政府问计于民的决策,更体现了政府重视教育、想办好教育的决心。衷心期待《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出台和实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