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高陵墓穴之争”的喧哗与骚动

(2010-01-04 16:27:10)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墓穴

河南文物局

舆论

曹操

高陵

文化

分类: 解放论坛
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位于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确认是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信息,立刻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随着肯定和质疑两派战成一团,这一舆论波逐步升级。河南文物局的这一认定能不能站得住脚?这一墓穴是不是就是曹操高陵?这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认定。但透过围绕着“曹操高陵墓穴之争”的喧哗与骚动,我们可以读出一些世态人心来。
如果这一结论能够最终能够被认定的话,那无疑是一重大文化成就,非独在考古学、文物界方面,意义重大,就是对一代枭雄曹操的历史本来面目的还原和确认,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舆论对这一“发现”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关切,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不过,如果我们放眼当下,一种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与经济挂钩所引起的浮躁心理和功利心态,那么,就会发现,这一发现,并非那么单纯。安陆和江油争夺李白,河南永城与安徽亳州拉扯华佗,江苏盱眙大战安徽凤阳,交锋的“战利品”则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借祖宗之名,谋地方经济发展之实,已经成为一个蜂拥而上的怪异现象。各地为了谋得正宗之地位,大打文化牌,甚至不顾史实,拼命造势。不惜对“竞争者”恶语相向,对反对派声音痛加挞伐,早就超出了正常的学术之争。战火绵延之处,文化一地鸡毛,舆论讨伐之地,文化成为焦土。那么,曹操高陵之争,会不会如此呢?
河南文物局有关专家,在宣布这一考古发现的事件上,也有失之操切之处。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上午还说可能,晚上就已经非常肯定了。且不说其所公布的六大证据,能否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甚至其所展示的考古发现,能否经得起真伪的推敲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就有人质疑,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那几块铭牌、残碑,这些器物上面的刻痕如此崭新,就如刚刚完成,即使细心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也不可能呈现出这样的“新茬”!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这些字体明显是新的,如果不是造假,就有可能是发掘人员为使字迹容易辨认,而用工具重新描刻。这都是大忌。而针对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河南文物局以及考古队的专家,则有些气急败坏,出语刻薄,心胸狭窄,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学术争论的气度和回应学术质疑的应有品格。细究一下公众的质疑,虽然有一些是非常专业的学术之争,更多的是以哄客的心理在助阵,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背景就是,为了地方利益,有些专家已经沦为地方政府御用的打手,为了地方经济,不惜充当学术吹鼓手和学术打手,置严谨、客观的学术规则于不顾,可以说,专家的诚信危机,是造成网友们习惯性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日,有学者在博客上为安阳算了一笔账,如果“曹操墓”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将比殷墟、岳飞故里更加引人注目,如果比照兵马俑的参观人数,“曹操墓”最低也有4.2亿元的经济收益。或许,正是这个类似“天上掉馅饼”式的巨大财富,才让这个颇有争议的“曹操墓”的价值凸增,也让“曹操墓”充满了功利性。河南方面应对舆论关于过度商业开发的质疑,一方面宣布不会商业开发,一方面又急匆匆宣布,将“曹河南操墓”纳入整体规划,“曹操墓”附近将不允许建房子,方圆2.5公里都划入保护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2.5公里划人保护区,是不是为将来的不是开发的开发作为铺垫呢?这样的言行不一,则更坐实了公众的怀疑。
所以,飘浮在曹操墓葬之争的泡沫,许多已经偏离真正的学术之争了,而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不管这一考古发现,最后能不能经得起历史推敲,就公众关于这一事件争论的本身,就足以让有关方面深思:让经济的归经济,让文化的归文化吧。当一切文化都贴上经济的标签之后,文化之鸟像戴上了黄金脚链,必须飞不高、飞不远,最终将坠落世俗的尘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