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改发人格证书为成长记录
(2009-11-24 14:57:10)
标签:
就业
成长记录
人格
上海交大
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人格证书。
消息一出,议论者众多,质疑声、嘲讽声不绝于耳。笔者以为,交大的改革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要为学生的“人格”进行评判这种行为是不适宜的。要两者兼顾,何不改发一张“成长记录”呢?
据了解,交大的“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之所以要颁发人格证书,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学颁发的“学业证书”和“能力拓展证书”只是对学生状况的一个表象评定,而思想及人格的反映则没有表现,所以上海交大酝酿出台“人格证书”,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
客观地看,上海交大此次酝酿出台“人格证书”其出发点是积极的,这说明大学教育已从过去的成绩、学习能力培养向更加深入的人格培养发展,希望借助一张证书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自我完善,同时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份更加全面的毕业生资料,此举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效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仅有好的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格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但会受到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也会与受教育程度有关,而且就算两人的外部环境完全相同,两个人的人格也会有所差异,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人格这个东西,恐怕无法适用标准化考试,更难以被简单地量化。尽管上海交大也意识到描述学生“人格”的困难性,并承诺会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但人格或许有高下之分,但把人格等级化甚至证件化,尤其是当“人格证书”还可能与毕业推荐而紧密地联系起来时,则“人格证书”的公信力又会难以保障,甚至可能反而促长其的功利性。
因此,笔者以为,不如将发“人格证书”改为一张“成长记录”。对于大学生来说,若能够通过这张成长记录了解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蜕变”和“进步”,以及来自辅导员和教授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建议,想必能够受益终身。而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讲,也能够从一个侧面更加了解学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