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出行成本高”的现象
(2009-10-28 14:20:57)
标签:
公交
地铁票价
地铁运营
市民
上海
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10月11日,上海出租车运价上调,引发若干网民质疑。而几天后,有关地铁涨价的传闻,更是将上海市民出行成本是否过高的争议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可以说已经消释了。因为,现在上海地铁方面业已作出澄清:地铁票价将要上涨的说法完全是谣言,近期地铁票价将维持原状,不作调整。
即便如此,“出行成本高”的疑虑却未跟着消释了。有资料显示,上海市民平均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大约需要12元,一个月工作22天,就是264元。如果每周打车两次约40-50元,一个月就是将近200元。加起来,一个月的交通费用为400多元。而去年上海职工平均工资39502元,显然,出行成本有点高,交通开支占收入的比重超过10%。
缘何地铁未涨价,出行成本却是感觉有点高?我想,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随着公交出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公交车扩展到了地铁、轻轨等多种方式,由地面公交发展到了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出行方式多了,成本也就可能相应增加。二是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展使得市民出行的距离延伸了,这也会导致市民出行成本上升。三是随着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一部分市民迁居郊区但工作或学习仍然在市区,一部分市民工作在郊区但居住仍然在市区,这就必然使得出行成本有所增加。
我又想,谈论出行成本,也需要有辩证的眼光:一是确实有点高,二是也还不算高。为何又说“不算高”?因为,不能只是封闭的静态的来计算、比较,需要比一比同一时期的其他生活成本,像食品、汽油以及房产价格的增幅才是高呢。
当然,城市的交通出行应当是以人为本,如果多数人感觉到压力,就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了。事实上,上海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都是有目共睹。市政府近年来为实施“公交优先”出了一系列新招,并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从06年11月起,上海市就在中心城区部分公交线路推出了换乘优惠措施,07年6月又把优惠范围扩大到了内环线内所有的409条公交线路。一些同事告诉我,他们住在延安西路中山路,以前每天上下班需10元(早上一辆公交车至江苏路,转2号线至外滩,晚上则反之),如今只需8元了。再看看随处可见的轨道交通工地以及对公交线路路网的调整……应该说上海在发展公交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发挥的作用和力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尚未尽如人意,这也是事实。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市交通局为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又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公交体制改革、扩大优惠换乘、新建17个公交枢纽、新辟、延伸、调整公共汽电车线路200条以上,以及完善公交信息发布系统、市民出行查询服务系统等等。
另外,我还从上海报纸上看到一条改革措施——就我们市民关心的出行成本问题,地铁运营方面已经表示,未来地铁运营中有望出现诸如日票、周票、月票等多种票制,但它不会影响到现在的定价原则,且多种票价出台后,市民的出行成本不仅不会上升,反而将会下降。——这样的前景,不就更加令人欣喜啦?
当然,出行,除了成本要低,还需方便快捷。这两者要统一,亦大不易。放开眼界,不光上海的交通拥堵成为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其他超大城市都普遍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各城市根据各自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伦敦、新加坡等采用了严格的拥挤收费管理模式。国内的许多城市,包括香港、北京、杭州等,也都在公交优先(专用道建设方面,枢纽建设方面),缓解大城市交通矛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世博明年就要在上海举办,上海市应该多借鉴其他城市在交通排堵保畅方面的先进经验,制定形成有上海特点的排堵保畅措施,努力化解交通拥堵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世博会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也为“世博会”的顺利举行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本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有的专家已经提出,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也要给自行车适当的空间,希望本市有关部门能适当调整道路规划,开辟出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曾经饱受非议的大卖场免费巴士,也可以合理引导、规范运作。凡此种种,都可以方便市民出行,且有助于降低出行成本。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