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2009-03-27 14:59:55)
标签:

丧家之狗

子之

《荷马史诗》

道德哲学

孔子

文化

分类: 放言轩原创
http://i1.ce.cn/cathay/person/200903/23/W020090323597866690004.jpg    孔子,最近成了娱乐圈的热闻。原因在于有人要拍一部《孔子》大片。先有濮存昕批剧本太烂,娱乐国学,恶搞孔子,拒绝出演,后有周润发披挂出马,蓄须上阵,江湖孔子,呼之欲出。再加上周迅出位孔子的绯闻女友等等,料足够多,闹足够热,一部社会娱乐大片,早已在《孔子》拍毕之前,轰轰烈烈“上演”。

    如此的娱乐效应,让人不免担忧《孔子》的艺术品味。戏说历史,搞笑历史人物,已不是什么新闻。既然吴宇森可以将赤壁之战的根源,归结于曹操人性深处的“里比多”;冯小刚可以让葛优在《夜宴》之中,从后唐人嘴里说出元人的名句:“我本将心照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那么人们有理由担心,孔子的野合而生,长人异之——奇闻逸事;面带菜色,丧家之狗——惊险曲折;荷锄老农之讥,童稚小儿之讽——情趣颇多;南子之交,接舆之狂——妙想无穷;子贡的铁齿铜牙,子路的结缨而死——摄人心魄……,如此“烹”出的《孔子》大餐,不刺激才怪?!但刺激过后,我们又能从多大程度上了解孔子、认识孔子,又能花多少时间琢磨孔子的道德哲学?

    当然,你可以说,人们看《孔子》,不是为了了解孔子,不是为了道德研究,只是为了简单的娱乐、单纯的闲适。所以常有人说,娱乐就是娱乐,历史就是历史,这是两码事,别搞在一起。然而,殊不知,历史与娱乐从来都是不分家的。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多数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而不是陈寿的《三国志》,了解三国的历史;同样,西方人也多是通过《荷马史诗》,而不是什么历史学著作,知道了特洛依之战,木马屠城之举。更重要的是,历史知识的传递只是大众文化娱乐产品的一种功能,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潜移默化,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其实人们并不担心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现代化、更加亲民化的孔子,出现在他们面前。事实上,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孔子和他的思想曾经被教条化、模式化乃至神圣化。把孔子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从神性还原为人性,本无可厚非,符合时代发展、社会潮流。但人们真正担心的是,这种拉回、这种还原,又走向一种极端的误区,即那种过度人性化、过分娱乐化、过分搞笑化、过度低俗化的孔子,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人们所反对的,是这样的娱乐逻辑:由于精通六艺,所以变成功夫大师;由于三千弟子,所以难免“黑道老大”;由于南子之交,所以可能情场高手……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孔子,甚至是对孔子的亵渎。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是不是把孔子一人性化了之,就完事大吉。想一想,孔子为什么会“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何以讲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何特别强调“慎终追远”……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更需要一个伟大而止于戏谑的孔子,一个严肃而止于荒唐的孔子,一句话,一个更加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孔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