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30/xin_2520104301607500195023.jpg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这个通知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此语被视为户籍松动的标尺,也引起网上网下的诸多臆想和猜测。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日益增加,成为一个相对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各方也都在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许多政策的出台,针对性很强,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我们都知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难题之一,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户口的限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问题在大城市尤为严重。现行的户口制度,限制了劳动力人口的自由流动,加大了劳动力的社会成本。这个问题其实不止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除了就业问题之外,现行户籍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同工不能同酬,同命不能同价等,这些都早已深为人诟病,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户口制度对税收政策、消费市场和企业经营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户籍就像一个筑高的门槛,加大了我们治理金融危机的成本和负担。基于此,不少城市包括上海、天津等都于近日推出了相关举措,比如上海就推出了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效应。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相配套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也须看到,对于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合乎国情市情的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适时推动,将这项利国、利市、利民的改革办好,做好。切不可盲目躁动,搞短期行为,毕竟这项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户籍制度的背后,还纠缠着诸多利益博弈,户口本身加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相关配套措施必须完备、细致,否则好心变成坏事,这样的教训我们经历的实在太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