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文理窄分科变为大分科

标签:
教育文理文科理科过来人上海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http://attach.hunantv.com/uploads/images/cms_img/200902/08/79/2107597329538840811.jpg
连日来,“高中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热烈进行。一派主张取消分科,一派坚持分科。笔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在我看来,培养通识人才是大方向,而取消文理文科显然是有利于通识人才培养的。但是就当下情况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必须一步步走。我以为,第一步不妨来个变“3+1”这种“窄文科”、“窄理科”为“大文科”、“大理科”。这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当前人才培养中迫切的需求。
眼下对于文理分科有两派观点,有心观察下,不难发现:主张取消文理分科者大多是已经参加过高考的人,或者可以说大多是一些“过来人”以及从事教育的有名望的专家,而反对者则几乎都是目前正在中学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过来人”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感受深切,反思自己过去的学习生涯时总有无穷的遗憾,所以希望在中学阶段加强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即将面对高考的莘莘学子则希望本已沉重的课业负担不要再更加沉重。
由于每个人当下的身份、立论的出发点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理解难免不一,甚至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但是,相对而言,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多听“过来人”和教育界名望人士的观点。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教育大国,成为一个人才大国,那么取消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的,因为谁也不能否认,拥有宽口径扎实的文理基础对一个人终生发展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事实很清楚。高中文理分科弊大于利,是明摆着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学不搞文理分科。据了解,个别有所谓学科偏重的国家,其分科也与我们不同。在他们那里,对于不同学科,中学生可以有兴趣取向,可以有选择机会,但课程和考试的制度设计并不是真正分科,并不是在文理之间搞学科壁垒。哪像我们的教学模式,文理之间像有一条大鸿沟,学科与学科之间还有一条小鸿沟,在高中就分得那么清。
其他地区的情况不敢言,上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上海现今实行的是“3+1+X”制度,“X”很简单,“1”很难。这导致很多学生从高一开始偏科,只专精自己的“3+1”学科。很多大学教授告诉笔者,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加之现在大学专业招生只分文理科,一些生物、化学专业的教授发现招到的理科生如果高中是选物理的,居然完全不懂生物、化学。
当然,赞成中学文理不分科的人,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不是从某些技术细节来考虑问题。客观地说,出台一个取消文理分科的政策容易,实际操作过程则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系统工程。另外,在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革,那么文理不分科,则小孩子就负担更重。因此,取消文理分科也只能一步步走。在这一情况下,我们为何不先变高考“3+1”模式这种“窄文科”、“窄理科”为“大文科”、“大理科”呢?这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人才培养中十分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