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复旦校长履新先破就业难
(2009-01-23 21:21:22)
标签:
就业复旦大学校长助研杂谈 |
分类: 时政热点 |
复旦新校长的迎春感言令莘莘学子们豪情满怀:“我引用耶鲁大学校长的一句名言。复旦大学是什么?复旦大学就是你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和不在座的更多同学。一所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刚刚履新的校长一上任就先将大学的发展定位于学生,就先将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第一考量,这确实富有新意,值得期待。
面对金融危机,不少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留校从事科研,一边充电增强实力,一边等待时机走向社会。那么,他们的这种愿望能否得到大学的回应呢?前不久,温总理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科研院所和学校重大科技项目以多种方式吸收大学生。总理的建议立即得到北航校长的回应,北航年度经费超过十个亿,准备让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毕业生在这两三年内,采取研究助理、研究助手的方式留在学校。总理当即表示“我来负责解决财政部的手续问题。”霎那间大学生叫好一片。紧接着在北京两会上,北京政协委员专门提交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案的建议》,提出仿效博士后之法设立“学士后”、“硕士后”,见招拆招为毕业生和企业解决就业、招聘难题。而复旦大学除了规划推出200个助研岗位的“复旦专场”外,还花大力气开拓上海周边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人才市场;对前往西部、基层等就业的学生发放“求职费”;利用学生中的党员骨干、同学之间的就业互动联盟来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等。这一切,都体现了在严峻的就业困境中,从最高决策层到大学领导都非常关注大学生如何度过“严冬”,千方百计,内外挖潜,来破解就业难题。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大师是谓也”。大师不只是营造学术气氛,赶超一流大学,更不是热衷于拿贷款,多收费,建大楼,铺摊子,而是在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强烈挑战的同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和协调各种资源,将尽其所能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引入治校理念,让公众从大学校长身上更多的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大学校长堪称有思想的“管理大师”。尽管复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比较高,但新校长一上任就言必谈就业,行必为就业,不失“管理大师”风范。在当下危机之时,尤其值得其他大学校长效仿。
前一篇:不能让权力文凭再折腾下去
后一篇:发掘恢复更多年节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