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放言轩
放言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43
  • 关注人气:2,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供,断了谁了命?

(2008-07-25 15:37:16)
标签:

杂谈

分类: 放言轩原创
断供,最近成了一个流行的字眼,媒体之上煞是热闹,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断供,是指那些已经贷款买房的人,停止按揭行为。为什么要断供?因为房价缩水的厉害。比如,当初200万买的房子,现在只值140万,而还贷还是按200万本金加利息还,这不是冤大头,吃饱了撑的么?说到底,这么还银行的钱,太不值了。由此看来,断供,实在是一个理性人的理性行为。

所以我就不大同意最近在报刊上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骂断供者的――活该,当初房价就是你们这帮人这么炒起来的。此语颇有些怨毒。从现在的记者调查来看,断供者并非都是炒房者,而多为一些小白领。他们大多出于实际住房需求,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贷款买房,谁也没料到,房价会在近期一路下跌。“没有料到”,是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中国的楼市,要么看涨,要么唱衰;要么大起,要么大落。虽说起起落落在市场经济中,也算正常,但像我们这样神经性的起落,就不大正常了。说到这,股市岂不更是如此。

其实,断供的受害者,主要还是断供者自己。有人说,断供行为属于老赖,可扪心而问,哪个按揭者真的舍得把房子甩手给银行,所谓一推了之。谁又愿意房子没了,还搭上信用?!断供,实出于无奈。

许多观点又认为,断供的受害者是银行和开发商。出现断供,银行要倒霉了,房价要掉了,开发商们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银行与开发商,都不会是断供的“受害者”。为什么呢?有人说,断供之后,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只收到一堆空房子,这加剧了银行呆帐与坏帐负担,严重影响金融安全。这种说法忽视两点,一是不清楚中国的银行如何处理呆帐与坏帐。15年前,中央银行曾经向四大商业银行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其由于呆帐、坏帐造成的资本运行困难。当时,我们没有搞住房市场化改革,呆、坏帐主要是由于向国企输血导致的。二是低估了银行处理断供商品房的能力。银行可以通过打包的方式,将这些房产通过专业化的运营方式,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套利。香港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许多银行就是这样处理手中的“烂尾房”的,逐步摆脱了资本危机。

从中长期来看,房产开发商们也不会成为“断供”的受害者。当断供房源源上市后,随着供给的增多,在短期内会使房价有所下降。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房价的下降,很有可能重新启动新一轮的市场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商品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预期,当大量的持币观望者纷纷入市时,人们将会看到另一番房价上扬的趋势和走向。而受益者是谁呢?开发商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断供,断不了谁的命。即便是断供者,他们至少还保有“半“身而退的方式。市场经济,要的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的就是,大家不把断供当回事儿了。都把它当回事,而且动不动就弄到媒体上来,这正说明了,我们的市场经济还真是有那么点儿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