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两个被高校破格录取的高三女孩格外引人注目:高考成绩不突出的张孟苏,因在咨询现场乐于助人,被新加坡前来招生的老师“相中”,经面试后认为她综合素质过硬,更给予2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少女作家蒋方舟因其在文学领域的突出表现,被清华大学破格降低60分调档录取。
两个女生都有高考奇遇,但受到的“待遇”迥异:张孟苏,成了口碑相传的品学兼优代表;蒋方舟一时间却变成众矢之的,不少人认为清华此做法失之于偏颇。
其实,笔者以为两个优秀女生最终“修成正果”,进入理想高校,这本身就是自主招生选拔的优势所在。只不过,蒋方舟突破惯例,被国内“伯乐”慧眼识中;同时,我国的高考制度原先是依照惯例无情地把张孟苏给“过滤”掉了。当下,我们不应质疑高校破格录取的尺度到底局限在什么范围,反倒是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给高校充分的宽容与理解,让“象牙塔”可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避免出现更多像张孟苏这样被过滤掉的高材生。
高校拥有自主选拔优秀人才的权利,这本身是教育体制的一种进步。文学大师钱钟书当年考清华大学之时,作文得了满分,但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当年的清华大学在录取中并没有只注重总分,不看重考生的单科成绩,学校打破了惯例,给钱钟书予以破格录取。试想,若是当年钱钟书因总分过低,被摒弃在清华的门外,那么中国文学界无疑将蒙受一大损失。
多年前的清华可以破格录取钱钟书;多年后的今日,清华为何不能录取蒋方舟呢?
反观张孟苏,她差点与理想高校无缘,正是现在国内高考制度的一种悲哀。因为我们高校的破格录取尺度尚不够,因为高校录取一定程度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张孟苏才会被国内大学拒之门外,却敲开了国外大学的门。新加坡高招的老师,恰好是握着更自主更灵活的招生“尺子”,将张孟苏“揽入怀中”。
笔者以为,高校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只有越灵活越不受拘束,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开放,不仅能改变一两个学生的命运,更会对高校的学术氛围带来巨大影响。而今,高校过于强调格式化教育,“后遗症”相当明显:高校个性越来越少。缺乏充分的自主招生权,高校培育出来的“高分”工匠越来越多,而真正的大师却被埋没。缺少了大师,何谈建设一流高校呢?
当然,国人对清华降低60分录取蒋方舟的担忧不无道理。自主招生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后门”,是不是暗箱操作更多的不公平?国人在给予高校自主招生充分信任之时,希望高校也应给国人一个更透明、公开、公正的招生程序。摒弃腐败、实现廉洁的自主,才不会遭致国人一片质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