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2008-05-29 13:30:07)
标签:

杂谈

    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近日指出,支援抗震救灾尤其是灾区恢复重建,要“做好长期准备”。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是对汶川地震严峻形势的足够估计,是对特大地震救灾规律和阶段特征的科学把握,对可能出现的短视行为和松劲情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近中期看,“黄金救援期”过后,抗震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受灾群众数量巨大,无家可归的多、伤病员多、“三孤”多,千余万人的吃饭、饮水、看病、上学,尤其是住的问题,并不是瞬间可以完全安顿;二是防疫形势严峻,灾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条件差,加上气温正在升高、降雨日益增多,极易发生疫情;三是次生灾害隐患连绵不断,灾区本来水利设施密集,安全隐患很大,山体滑坡造成不少堰塞湖,加之余震不断、汛期来临,随时可能发生“雪上加霜”的重大次生灾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抗震最严峻时刻并未过去,救灾还会有多次反复,我们决不能以为“毕其功于一役”;所有这一切,也对我们后方支前提出了“长期作战”和“连续作战”的要求,我们决不能企望风雨一夜过去,彩虹很快出现,决不能有急躁、厌烦等心理。

  更需要“长期作战”的,是支援灾后重建。这次大地震,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人口相当于北欧五国,震塌的学校也相当于近三分之一的英国学校,经济损失相当于众多亚非国家一年GDP的总和。灾后重建任务十分宏大、十分艰巨。灾后重建是一门科学,尤具规律性,慢不得,也急不成。唐山重建,起先准备五年,结果搞了十年,才“重建一个新唐山”。中央根据灾后重建的规律,定下了“对口支援”的部署。市委已经明确,要“帮助恢复造血功能”。这就是说,支援重建,不只是重建形态,而是要帮助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造血”,尤其是帮助培植其自我再生功能。这就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有长准备、长打算、长计划、长安排,才能像发展自己那样有条不紊、循序前进地支援好对口县市。

  从深度讲,科学发展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灾后重建,还包括心理重塑的艰巨任务。心理疗伤、精神救助,决不是靠几支救援队就可以迅速奏效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至今20余年,但当地人的精神创伤远未抚平,恶性酗酒现象至今日益严重;“9·11”事件过去了五六年,但幸存的消防队员有心理问题者高达30%,六分之一的废墟清理人员从此患上了终生不去的重度忧郁症,救援参与者的自杀新闻至今不断。唐山大地震过去了32年,但不少失去亲人者到了每年7月28日,还会万箭穿心,甚至大病一场。心理重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要求我们全社会都懂一点心理学,不要以为只要“哭出来就好了”,不要企望一番促膝谈心就可以令丧失亲人、失去家园,而且曾亲身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笑着面对人生”。我们在充分肯定现场疗救作用的同时,同样要有长期关爱的准备和计划,才能真正疗救这社会性的深刻伤痛。

  总之,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十分重要。尤其是当前,抗震救灾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一些社会成员会因此而松懈下来;抗震救灾到了半个多月的时段,前方的群众和一些救援队员会出现“身心疲劳”,后方一些人也会出现“差不多了”的松劲情绪。更重要的是,急求近功的思想,完全不符合抗大震的客观规律,不符合尽全力支前的客观要求。我们宁可把形势想得严峻一些,把支前的需求想得长久一些,把支援的计划做得持久一些,把抗震救灾的“韧劲”鼓得更强一些。热情固然可贵,但光靠热情不行,归根结底要靠科学的机制和严密的组织籹p;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