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杂谈 |
分类: 解放论坛 |
针对网上关于某品牌产品在春节期间投放的十二生肖“轰炸版”广告的争议,该产品企业日前回应说,该广告仅在春节期间播出,元宵节后将停播。今年春节期间,某品牌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在这则长达1分钟的电视广告中,广告语只是简单的“某某品牌”加上十二生肖的轮番滚动播出,一路从“鼠、鼠、鼠”念到“猪、猪、猪”,一句话竟然重复了十几遍,难怪有观众开始还以为是自家电视机出了毛病。这一“轰炸版”广告其单调的创意和高密度播出,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也在网上遭到了众多网民的炮轰。然而,该产品的有关负责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说:做广告就是要宁愿挨骂,也不能被人忘记,这一广告营销策略,让人闻之惊讶!
诚然,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大力开展“注意力经济”或者说是“眼球经济”,已成为许多企业扩大营销,成功创业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如果一条广告能够将受众的“眼球”尽量吸引过来,其推销产品的效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有时甚至能大赚一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把自己的广告尽量做得吸引人一些,多争取点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亦是情理所在,是不必多加指责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眼球经济” 或是“注意力经济”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常态,竞争的手法在不断翻新,竞争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以恶俗之举来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的广告已不在少数,就在笔者著这篇小文时,又传来南京某楼盘于今年情人节打出的广告———“想艳遇吗?”,这四个字就赫然写在南京河西一处广场前和沿街两侧新竖立起的44个户外广告牌上,着实“抢眼”得很,但有观者问其意,却被告之语焉不详。像这种纯粹为了争夺“眼球”,而制作低俗广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问题是,正是在做广告“宁愿挨骂,也不能被人忘记”的思想指导下,低俗、粗俗及恶俗的广告始终未能绝迹,甚至有人还认为,群众的骂声越大,其广告效应就越大。事情果真是如此吗?首先,广告“不能被人忘记”,这没错,但你要让人家记住的是什么呢,是你企业和产品的美好形象,还是广告轰炸后给人带来的烦恼;是吸引“眼球”后带来的良好道德评价和人文关怀,还是给受众造成的精神伤害,如果不把这些事情想清楚的话,你的广告效应越大,你的名声就越坏,难道这就是你做广告的初衷和所追求目标吗?其次,任何恶搞的炒作行为,那种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企业,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惹火烧身,遭到受众的抵制和非议,上面提到的这家做“轰炸版”广告的品牌企业,结果受到了广大网民“轰炸式”的谴责,不是已验证了这一道理了吗!
诚然,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大力开展“注意力经济”或者说是“眼球经济”,已成为许多企业扩大营销,成功创业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如果一条广告能够将受众的“眼球”尽量吸引过来,其推销产品的效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有时甚至能大赚一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把自己的广告尽量做得吸引人一些,多争取点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亦是情理所在,是不必多加指责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眼球经济” 或是“注意力经济”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常态,竞争的手法在不断翻新,竞争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以恶俗之举来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的广告已不在少数,就在笔者著这篇小文时,又传来南京某楼盘于今年情人节打出的广告———“想艳遇吗?”,这四个字就赫然写在南京河西一处广场前和沿街两侧新竖立起的44个户外广告牌上,着实“抢眼”得很,但有观者问其意,却被告之语焉不详。像这种纯粹为了争夺“眼球”,而制作低俗广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问题是,正是在做广告“宁愿挨骂,也不能被人忘记”的思想指导下,低俗、粗俗及恶俗的广告始终未能绝迹,甚至有人还认为,群众的骂声越大,其广告效应就越大。事情果真是如此吗?首先,广告“不能被人忘记”,这没错,但你要让人家记住的是什么呢,是你企业和产品的美好形象,还是广告轰炸后给人带来的烦恼;是吸引“眼球”后带来的良好道德评价和人文关怀,还是给受众造成的精神伤害,如果不把这些事情想清楚的话,你的广告效应越大,你的名声就越坏,难道这就是你做广告的初衷和所追求目标吗?其次,任何恶搞的炒作行为,那种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企业,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惹火烧身,遭到受众的抵制和非议,上面提到的这家做“轰炸版”广告的品牌企业,结果受到了广大网民“轰炸式”的谴责,不是已验证了这一道理了吗!
后一篇:恭贺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