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唤醒“沉睡的资源”

(2008-02-18 12:35: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解放论坛
 唤醒“沉睡的资源”
     严宝康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正式开通运行的三年半中,注册用户数累计达12.8万人,服务量累计达203.2万多次。其中,为企业的服务达到70%。服务对象已覆盖了除青海和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海外也具备了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
  望远镜打开了我们头顶的星空,地震仪揭示着地球深处的宝藏。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物医学奖是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的。没有毛细管阵列式基因测序仪,就不可能很快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亚埃级电子显微镜,纳米技术研究就难以跻身国际学术顶尖行列。在当今的科技创新中,各国都投巨资改善科学仪器设施。我国“十五”期间,“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置科学仪器,上海对158家单位的调查显示,2000年前的10年间,新增仪器资产总量不足40亿元,而2001年后的4年间,新增仪器的资产就达到42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德国的27%。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无论在数量、系列,还是精度、水准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珍惜我们的每一点投入,显得如此迫切而重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边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人员苦于缺乏科研仪器,一边是动辄数十万元买来的大型仪器“闲得发慌”,相当一部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大型精密科学仪器年有效机时一般要达到1300机时,而实际上,显微镜、图像仪、电子光学等大部分仪器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加上信息不畅通,重复购置现象时有发生。
  大型仪器的“单位所有”、“封闭使用”,使有限的科技投入遭遇无谓的浪费。Modis卫星接收系统在美国仅有16套,英、法、德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均各有一套,他们都是通过共享满足需求,然在我国,目前已经购买了17套,仅在某一城市就有8套,而各地区、部门还有80套的购买计划。由此折射出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由于共享不足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如何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新购仪器评议制度和共享服务奖励制度,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确实值得深思。
  要解决科技资源不足问题,就要化解结构性分配不均,大力促进仪器设施的共享、共用和共建。近年来上海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了“科学仪器共享”、“重点实验室”、“专业服务机构”等措施,建立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作用还在长三角范围里不断辐射,由三地政府共建“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协作共用网”,在全国迈出了第一步。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共享程度还不高,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还不浓,科技资源共享的信息渠道还不畅通,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还比较缺乏。
  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是整个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立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值得欣喜的是:从去年11月1日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正式施行。从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将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公共投入的产出效率,为“科教兴市”,服务长三角做出贡献。
  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十分重要。最近,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充分认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进一步营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社会科技资源,才能使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