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想不到”
丰神迥异
新开通的几条交通轨道,近日让上海老百姓满心欢喜:城市更显四通八达,出行更加便利迅捷。“本来两小时车程,现在二十分钟”,变化是巨大的。然而,几天下来,市民对这轨道交通工程也有批评,如拥挤、站台设计不合理、换乘不方便,站点规划有盲点,以及公交配套工程滞后等等。问题似乎一夜之间暴露出来,的确给管理部门来个措手不及。
本来,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利市利民的民心工程。不断扩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对于广大市民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然而为什么这项利民工程却也会引来市民某些抱怨呢?这个问题倒是值得相关管理部门认真思考一下的。
我在这里想提几个疑问,希望从这些疑问中,我们能够有所反省。第一,为什么“三线两段”这个提法,一时之间,让我们都这么热衷?须知这样的同时开通,意味着何等浩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其相关的准备工作该是海量。翻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史,我们很少看到这个提法。它没有历史性,只有阶段性。三条线、两个段在同一时间开通,这究竟是时间的巧合,还人为的刻意追求?
第二,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者总是“想不到”?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当记者向某些管理者反映百姓提出的问题时,这些管理者们的回答居然是:“我们当初也没有考虑到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回答实在让人汗颜。这么多的问题实际上折射着我们这个国际性大都市管理者们的管理经验、能力和水平。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者们就不能把困难想的更多一点,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把百姓的实际需求考虑得更周到一点?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者们做不到未雨绸缪?应对复杂问题怎么就少了那么点前瞻性?
第三,我们能不能跟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儿?轨道交通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科学规律。然而,我们真正尊重这个规律了吗?真正按照规律去办事儿了吗?几年前出过一本书,题目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书中提到一个经典的例子。说的是上海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由于设计上的一个细微的差别,导致下雨天,一条线路漏水,另一条线路就不漏水。当然不漏水的那条线路是德国人设计的,而漏水的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这个例子给我很深的印象。它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设计,符合规律,讲究细节的规划,对于城市公共轨道交通建设来说,有多重要。
有人说,这些都是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必然在发展中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有点不负责任。许多问题产生以后,就具有了不可逆性。问题的解决远没有说说那么容易。为了解决那条漏水的地铁线路,知道我们花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代价吗?而回过头来看,许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解决在萌芽中,只要我们的工作多做那么一点,想的稍微深那么一点。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没有做到、想到这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