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许三多热”泼一些冷水

(2008-01-07 15:05:56)
标签:

娱乐

给“许三多热”泼一些冷水

龚丹韵   

 

  岁末年初,榜单纷至沓来。在一堆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因几票之差,有的脱颖而出,有的落选而去,实在代表不了什么。但是许三多不同。作为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角,他再怎么活灵活现,也只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拟人,却以“钝感”形象,当选年度新锐人物,在大众心中当量之重,居然与真人不相上下。由此可见,这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角色的走红,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风靡。

  有人分析是社会“励志饥渴”,太需要许三多式的励志形象;有人指出许三多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叛和寄托;有人认为许三多已成男人的“精神偶像”,是每一个平凡人“努力的希望”;评奖机构还说“许三多的形象充分反映出国民对他身上品质的认同。”许三多,一个听起来有些俚俗的名字,一度成为2007年最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不仅网上舆论鼎沸,而且超过五家杂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一些言论甚至十分较真地一一剖析“傻冒”如何成功、“简单主义”如何生存……几乎全社会都在为他欢呼雀跃、心跳加速。

  平心而论,一个艺术形象能如此打动人心,摆在文化多元、众口难调的当下,实属难得,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几轮热潮涌过,时至今日,大多数舆论仍然千篇一律,把“许三多现象”往好里捧、死里捧,捧到了如今这般,歌颂声一片,不得不说,已略有些过。在热议的后期,我们是不是该冷静一下,暂且撇开感动情结,对“许三多现象”作点现实意义的探讨?

  首先,对于榜单,实不必上纲上线,让它承载过多的象征意义。毕竟它只是大众表达喜好的一个机会。选票再多,也不代表选民们都会向许三多学习。人们常常对“傻子”抱有好感,却很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傻子”。退一步说,奢望人人成为许三多也许本就不现实,可能只为许三多的品质得到认同,只为真善美仍是社会喜好的标准,也值得庆幸。那么这一现象带来的,就绝非雀跃的欢呼,而是沉痛的思虑。因为它恰恰反衬出,现实社会的道德现状:稀缺,或者说压根不存在,才是许三多当选的真正含义———现实中我们已感受不到如此人物,只有空想人格,才足以表达对真善美的勾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人当选,是对现实绝望的些许反讽,对人性悲观的些许警示,怎么也不值得弥久高兴。

  其次,舆论口中的许三多,成了一座励志标杆,似乎把人们拉回到原本的做人法则上:不恶性竞争、不勾心斗角,回归简单,表达真诚,忠于自我。但事实上,许三多再怎么万人追捧,也很难带动大众精神上的转型。这一点,该片编剧兰小龙一针见血:“我不相信会拉回,但是我想人在受挫的时候会想起来一点,得意的时候想不起来……拿这个东西给别人看,而不是给自己看。”

  相比于另一座精神标杆雷锋,许三多有本质不同。他身处精心编织的虚拟世界,又是封闭纯粹的军队环境。当逆来顺受的傻笑、勤能补拙的方式、毫无掩饰的言语,与这样的情境撞击时,碰出的人生火花、命运起伏,乃至“傻人有傻福”的结局,都可能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寓言。不具有普适性,也就不足以说服人身体力行。树立一位精神标杆,他至少要具备可模仿性、可实践性,能从他与环境的应对中真正学到点什么。而《士兵突击》里,军队环境何其特殊,人物机遇何其特别,现实中几乎不可再现。与其说观众认同傻冒人物,不如说是认同其身上的抽象价值,忽然醒觉那是自己遗失很久的美好;与其说观众追捧傻冒言行,不如说是凭吊心中被击中的软肋、重温灵魂的一方净土。换言之,许三多之热,审美欣赏的意义,远远大于学习标杆的意义。感慨万千当然无可厚非,但由此期待它能吹响实践的号角,实在还有很多难关有待跨越。无视现实的复杂、路径的曲折,单纯陶醉于许三多的幸福模式,那不过是在心灵自慰,消解生活焦虑。

  也许会有人问,那么多艺术作品,那么多典型人物,为何偏偏只有许三多成了大众偶像,其余都鸦雀无声?理由可能是,典型人物的塑造一贯过于空洞、高大全,此剧贴肉的解读视角、高明的叙事技巧,终于切中社会肌理;也可能是,太多的影视作品炫耀勾心斗角,许三多却道出了心中最真实的那个自己,触碰了观众太久没有被碰过的那根神经;还可能是,建国以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积累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乃至于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重重叠叠的管束机制,犹如拉满之弓,空前紧绷,人们太需要“简单主义”的精神抚慰;更可能仅仅只是,符合了难以计算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一个许三多。

  兰小龙接受采访时,提得最多的,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许氏“单”、“蠢”,恰恰是自由,“超越环境的自由”。就连剧中的成全性角色史今、伍六一等人,兰小龙也认为“走得非常自由……这些绿叶都活明白了”。值得注意的是,与许三多形成对比的聪明人成才,在剧中也没有被过多贬斥。结尾处袁朗的话似乎表明:聪明人的成功可能比笨人更多波折,可一旦能够克服障碍,就会比笨人走得更远。我想,编剧企图表达的是,不管环境复杂还是单纯,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傻子,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的自由之道。“我们不是给这个世界抹上许三多的色彩”。比之于过分执著许三多逻辑的观众,制作方自己反而清醒得很。

  不管怎样,作品只是作品,现实仍然还是现实。缩短了时空距离,扩大了活动范围,全球化时代,我们每天来去匆匆,与多少陌生人擦肩而过,又与多少意外劈面而遇。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民族性格……在太多太多的不尽相同中,即使撇掉一切恶意算计,大家赤裸相见,也难以避免不经意的误会,难以统一所有人的行径。尤其当平等民主成为普世的现代价值,每个人可以获得的自由权利将远远超过前一个纪元,人与人相异、为各自立场博弈,也将获得更大的合法性。所以,复杂技巧、竞争社会、越来越面目模糊的现实世界,也许正是人类文明前进至此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努力与收获总能成正比,简单法则也能直达成功彼岸,只是影视作品的“圆梦”,也就是对严酷现实的补偿心理而已。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努力让博弈的规则尽可能公平合理,与社会技巧相处时,不忘怀揣真诚宽容的良心。这可能才是《士兵突击》的真意所在,也是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人物仅能起到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