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学》教学大纲

(2008-04-17 17:44:13)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学大纲

美学

分类: 美学
《美学》教学大纲

 

Ⅰ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名称:美学(Aesthetics)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课程性质:美学是人学,属于人文科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开设《美学》公共必修课,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开设美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运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总学时:36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教材:《美学导论》,李华编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

 

Ⅱ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内容】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二、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美学的学习方法

五、美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学时

【考核内容】审美活动,审美文化,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美育的含义和目的。

 

第二章  美的本质

【教学要求】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见解,思考美的本质,理解美的起源和特征。领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掌握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据美的本质和特征解释审美现象。

【教学内容】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二、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1、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三、美的特征

1、形象性  2、感染性  3、社会性  4、新颖性

四、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内容】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与丑的关系,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三章  形式美

【教学要求】了解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产生,理解形式美的含义和特征。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规律。学会认识、运用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和规律。

【教学内容】

一、美的内容与形式

二、形式美及其特征

三、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1、色彩  2、形状  3、声音

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1、整齐划一  2、对称均衡  3、比例匀称  4、节奏韵律  5、调和对比  6、多样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考核内容】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含义和特征,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声音美与音乐美的关系,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和规律。

 

第四章  自然美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美的作用和类型、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理解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掌握自然美的主要构成和主要风格。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自然物、自然现象,观察、欣赏自然美。

【教学内容】

一、自然美及其特征

二、自然美的类型

1、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2、未经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三、自然美的构成

1、色彩美  2、形状美  3、声响美  4、流动美  5、人文景观美  6、生态环境美

四、自然美的风格

1、秀丽  2、幽深  3、奇特  4、雄伟  5、壮阔  6、险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2学时

【考核内容】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自然美的构成和风格,生态环境美。

 

第五章  社会美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社会美的分类。掌握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人及其生活,发现、创造社会领域中的美。

【教学内容】

一、社会美及其特征

二、人的美

1、人的外在美  2、人的内在美

三、社会生活美

1、生产劳动美  2、科学技术美  3、社会变革美  4、日常生活美  5、体育运动美

四、社会环境美

1、生活环境美  2、社会风尚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6学时

【考核内容】社会美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人的美,生产劳动美,科学技术美,社会变革美,日常生活美,体育运动美,生活环境美,社会风尚美,服装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艺术美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理解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掌握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创造艺术美。

【教学内容】

一、艺术美及其特征

二、艺术美的功能

1、愉悦娱乐功能  2、启迪认识功能  3、感化教育功能  4、自由创造功能

三、艺术的分类

四、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

1、建筑  2、工艺  3、书法  4、摄影  5、绘画  6、雕塑  7、音乐  8、舞蹈  9、戏剧  10、电影  11、文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6学时

【考核内容】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艺术语言,意境,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网络艺术的有关美学问题,美的作用。

 

第七章  美的范畴

【教学要求】了解、思考美的范畴。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和喜剧性四个基本范畴的内涵。根据美的范畴认识各种不同的美。

【教学内容】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  2、崇高

二、悲剧性与喜剧性

1、悲剧性  2、喜剧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2学时

【考核内容】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崇高与恐怖的关系,悲剧性与崇高的关系,讽刺,幽默,机智。

 

第八章  美感

【教学要求】理解美感的含义和特征。掌握美感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运用美感方面的知识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

【教学内容】

一、美感的含义

二、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2、愉悦性  3、情感性  4、功利性

三、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觉与知觉  2、联想与想象  3、情感  4、理解

四、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内容】美感的含义和特征,审美心理结构,错觉,联觉,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内模仿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感与快感的关系,美感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第九章  美的欣赏

【教学要求】理解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思考审美判断的标准。掌握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进行美的欣赏活动。

【教学内容】

一、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

二、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1、官能的欣赏  2、情感的欣赏  3、理性的欣赏

三、审美判断的标准

1、真实性标准  2、功利性标准  3、宜人性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内容】审美观,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审美判断的标准。

 

第十章  美的创造

【教学要求】了解美的创造的意义,思考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掌握美的创造的基本条件。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进行美的创造活动。

【教学内容】

一、美的创造的基本条件

二、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

1、合规律性原则  2、合目的性原则

三、美的创造的意义

1、美化生活  2、审美教育  3、美的追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4学时

【考核内容】审美理想,美的创造的基本条件,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美的规律,美学的知识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