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新己,止于至善
(2012-05-06 23:00:49)
标签:
杂谈 |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第一句。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把现代的教育当成“明明德”的过程,明明德不再是压抑人性,“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新民之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化,而是逐步更新、改善人的生活与精神,“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
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仅仅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帮助孩子们走完一段“明明德,新己,止于至善”的道路,使得学生们有能力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运用自己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不断地“明明德,新己”,把每一天都当成一次探索之旅。
教育是指向个体生命的独特需要
教育是指向人的,不是指向抽象的“一群人”,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指向每个个体独特的生命。如同一棵橡树种子,它里面蕴含着成为橡树的可能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有自己独特的礼物:身体、头脑、情感、内在灵性,这些礼物都蕴含着发展的可能性,这些礼物和谐地生成、发展,才能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不仅关注头脑里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头脑、情感、灵性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使人的身体、头脑、内在情感和灵性充分生成,使得人们能够选择和掌握自己的生活。
爱的关系是教育的土壤
如果以机械的、冷冰冰的、过度竞争和过度功利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爱的关系就会受阻,很容易忽视个体生命的独特需要。
爱的关系是教育的土壤,如同种子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芽、生长,人内在的生长和生成,必须有爱的环境。因为爱使一个人的身体、头脑、情感和心灵完全地舒展开来。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被内在情感和心灵接纳的东西,才能成为这个人的资产。在一个缺乏爱的关系的环境中,即便一个学生的成绩很好,他的内在情感和心灵也往往是匮乏和不健全的。
教育最终要帮助孩子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最终要帮助人们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通过专业教育,人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人的和谐发展,首先经历了和自己的和谐—身体、头脑、情感、良知能够和谐地发展;然后,会把这种和谐逐步地延展到别人、家庭、组织、社会、自然。
人的和谐发展并不是偶然可以发生的事……需要所有教育的关联人刻意地、有系统地、持续地互动与努力,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孩子成长的环境。
当我们失去孩子,我们还剩下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提醒我们:当我们失去孩子,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安静地倾听自己心声的声音,每个人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建立在自己的心声之上,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勇气,以及对生命的信心和敬畏。
参加过的培训很多,但能够象EPP这样持续跟进这么多年的,真的很少,感谢志文兄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