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告心理学heider'sbalancetheory |
分类: 其实我是广告人(资料) |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下图8-2-1)。
图8-2-1 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
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1.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