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义源流考
(2008-07-01 19:38: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学-生活哲学 |
内容摘要:关于“强”字意义的分析,在字形上,主要经历了:疆——彊——強——强几个形态的变化。在字义上,其本义为“硬弓”、“有力”、“米中虫”,引申出很多的意思诸如“强大、强健”,“刚强”,“勉强”,“优越、有余”等意思。
关键词:强
在中国人的名字中有强字的,据某网页统计已有近亿人了。而在中国最易重名的十大名字中也有几个名字中是含有强字的。无疑的,在中国人眼中,“强”是好的,应该说在名字中“强”字的意义就相当于强大、强健、强盛、坚强等等正面的意思。
那么,“强”字的意义是如何发展的呢?
翻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强qiáng繁体字強、彊,有“健壮有力,与‘弱’相反”,“引申为‘有余’之意”。另外有“程度高”、“好”、“使用强力”、“使强大或强壮”、“姓”五种意思。强qiǎng,有“硬要、迫使”之意。强jiàng,为“强硬不屈”。勥同强jiàng。
显然,强健有力,与“弱”相反是其最普遍的意义。
张敏《“高”“强”“好”“棒”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中对强义的演变列图为:
一虫名(早已不用) |
—弓有力一一强健、富强一一程度高一一增加 |
好、优越 |
然而从上古至今,“强”义的演变其实要复杂得多。
一、字形分析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强”字大致经历:疆——彊——強——强。
(1)强与強
首先,从字形简写上来看。小篆《说文》
另外,《字汇·字汇补》中道:“强,与強同。徐锴曰:‘弘与強声不相近。秦刻石文从口,疑从籀文省。’”[1]《说文》、《广雅》等文献中均说“强”与“強”同。
所以,“强”与“強”是相同(相通)的。
(2)强(強)与彊
彊,《说文》:“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按:彊与强本义不同,后多以强代彊。[2]
而强,《说文》:“强,蚚也。从虫,弘声。
强的同源字是薑、
《字汇·字汇补》中则只释“强,与強同”。对于“強”和“彊”字,并未说明是否相同。但从“彊”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与现在的“强”字意思大概相同的,有“勉强力行”之意,有“牵强假合”之意,有“自是而不肯资人”之意,有“人不我然而抑之使然”,有作姓名而避天子之号而辟读和更名之说。[5]如:《书·皋陶谟》:“彊而義。”《后汉书·杨震传》李注引作“強而谊”。《周礼·地官·遂人》:“以彊予任甿。”《诗·周颂·载
《广雅疏证》则是支持《说文》的说法,強作彊。并例证,《集韵·类篇》引《广雅》并作勥、強、彊,古多通用《尔雅》竞逐,彊也。郭璞注云:“皆自勉彊,是勉強之強。与刚強之強,义本相通。”[7]《经籍纂诂》亦说彊或作强。《考异》也是强作彊。如:《楚辞·九章》:“抑心而自强。”《考异》:“强《史记》作彊。”《楚辞·七谏》:“又无彊辅。”《考异》:“彊一作强。”《释文》也是两字相同。如:《尔雅·释言》:“竞彊也。”《释文》彊作强,云:“本或作彊。”[8]
所以,彊可以写作强(強)。
(3)彊(强)与疆
“疆”的初文是“畺”。“畺”,从畕从弓。因为古代黄河下游广大平原之间皆为方形田囿,“畕”象其形。从“弓”就是其疆之大小即以田猎所用之共度。[9]
“肝胆涂疆场”的疆,会意字。金文的结构:右部有两“田”字,而“田”上中下有了条横线,表示田界之意。左边一张“弓”是丈量田地的用具,表示划定田界是要丈量的。其下有一“土”字,表示天地与“土”有关。小篆与今文相似,为书写方便,结构合理,把“土”移至“弓”左侧,楷书从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疆”本义“境界”“边界”,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岳飞《南京上高宗书略》:“恢复故疆”。从“边界”引申为“极限”,如《诗经·豳风·七月》:“万寿无疆”。《吕氏春秋·长攻》:“安危疆弱”则应读qiáng强,实际上是“彊”字的通用字。上古无“强”字,需表达此意时均作“疆”,因笔画过繁,后世才出现了“强”字。——《细说汉字》[10]
《字源谈趣——详说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中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书中通过对甲骨文,今文的形态对其进行了较具体的分析。“强的本字是‘彊’。甲骨文的
综合《细说汉字》和《字源谈趣》我们知道,“疆”是“彊(强)”的初文,而“彊”是“强”的本字。加了土的“疆”是为了区别“彊”和“疆”。
然而,《汉语大字典》中把“彊”释为“同‘疆’”[13],《汉语大词典》则把“彊”释为“通‘疆’”。“而疆,(1)古作畺,(2)田界,引申为国境,(3)通‘彊’。同源字为界、疆、境”。[14]这就是说,一认为“彊”和“疆”为异体字,一认为是通假字。
其实,从上文可知,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就上古“彊”和“疆”通用的情况而言,他们是异体字、古今字。但到了后来,“彊”和“疆”两字的意义和字形都已经分开,那么后人作注、解释之时就变成了通假字。
需要指出的是,“勉强”的“强”《说文》亦作“勥”,但是“勥”只是作为“勉强”的“强”字的异体字(暂且这么说吧),并没有成为“强”的通用字流传下来而变成“强”字的形态之一。
所以,从字形上来说,在上古之时“强”字作“疆”,后来分化出“彊”,再简化出“強”或“强”。
二、字义分析
首先我们探究一下“强”字的本义、引申义。
“疆”用做“彊(强)”时,本义为“弓有力”。《说文》:“彊,弓有力也。”这在上文中也已经具体地谈到。
彊:金文 小篆 楷体 疆:金文 小篆楷体
从字形上看,“彊”是“疆”为了区别意义把“土”字去掉而单指“强”义的“彊”。由上文知道,“畺”表示与“疆”(畺是疆的古字,而彊和疆上古时互用。《说文》中说畺是疆的重文,亦可以说是彊的重文。)同源,弓部则具有代表意义——硬弓;拉开弓需要力量,又弓有力;有力则与“弱”相反。所以“彊”的本义是硬弓、有力。
至于“强”,从《说文》中知道,本义是米中小虫,但当它偶然与“彊”假借后(或者是正像《字源谈趣》中说的,后来“强蛘”少了),反而取代了原来的“彊”字,“彊”字的词义则变成了“强”的词义。“强”舍弃了原来的意思,变成并且扩充入了“彊”的意思。
知道了本义之后,就能够探究出引申义。
“硬弓”之义引伸出“(尸)僵硬”之意,区别意义见《广韵》给其注音“居亮切,去漾见。”进一步引伸出“倔强,固执”的意思。
“有力”的意思则可以引伸出很多意思,有“强大、强盛”,“刚强”,“优越”,“有余”等意思。音见《集韵》:“巨良切,平阳群,阳部。”
然而,《广雅疏证》中说,“强”有二义,一是“刚强”的“强”,一是“勉强”的“强”。前者《说文》作“彊”,后者《说文》作“勥”。据郭璞注可知“勉强”的“强”和“刚强”的“强”意思是相通的。[15]
“勉强”的“强”,《集韵》:“巨两切,上养群,阳部。”勉强,使用强力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强qiǎng字通“襁褓”的“襁”。所以,《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正义:“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于背而负行:葆,小儿被也。”所以,“强葆”同“襁褓”,“强”假借为“襁”字。[16]
从意义上来说,“彊”和“强”基本是相通的,“彊”同强qiáng,强qiǎng,强jiàng[17]。另外,“彊”,《广韵》:“居良切,平阳,见。”亦作“强”。(1)jiang,“彊彊”jiangjiang,亦作“强强”,《诗经·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
知道了本义和引申义后,就可以区分出假借义。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彊。”郭璞注:“一曰禺京。”《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繁,莊侯彊瞻。”《素隐》:“《汉表》作平严侯张瞻。”[18]
不论是《新华字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还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强字的词义都是非常多的,并且它还是一个多音字。所以,“强”义的演变可以列图为:
彊 |
弓有力 |
硬弓 |
健壮、有力—强壮——强盛、势力大 |
僵硬、坚硬—坚韧、不柔和—倔强、固执 |
强 — 米中虫 |
健壮、有力—强壮——强盛、势力大 |
多、好、优越、程度高(表示程度高)—有余(精力有余)—超过、胜过 |
相当 |
坚强—刚强—坚决— 勉强—强迫、使用强 力—强暴、强横—勉 力、努力、勤勉—擅 长、善于 |
综上所述,强字得字形演变为:疆——彊——強——强。本义有三个:弓有力、硬弓、米中虫,从而引申为强壮、僵硬等诸多意思。
注释
[1]《字汇·字汇补》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9页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3页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5年版
[5]《字汇·字汇补》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6]《通假字汇典》第291页
[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附索引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8]《通假字汇典》第293页
[9]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0]《细说汉字》
[11][12]陈政:《字源谈趣——详说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插图珍藏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13]同[3]
[1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著:《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第2212页
[15]同7
[16]同13
[17]同[14]
[18] 《通假字汇典》第293页
[19]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