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镇江游,我们选择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一路之隔的镇江津丽假日酒店下榻,方便早、晚都可以游览西津渡古街,顺便把早餐和晚餐给解决。
据介绍,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属于苏菜系;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
煮锅盖面的锅里始终有个木制锅盖,据说锅盖用杉木最佳,煮出的面条和面汤有一股独特的木质香味。有一说一,我在这家店吃的锅盖面没有介绍中那么美味,或许没有吃到正宗的锅盖面。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有一条千年历史的古街,全长约1000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古时是长江上一渡口,西津渡古街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唐代诗人张祜《题金陵渡》一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北宋大词人秦观路经西津渡时,想起了前代张祜的这首名作,于是模仿其中的意境创作了《金山晚眺》一诗。诗云: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这两首都是写西津渡江面的夜间景色;张祜用“潮落”、“斜月”来显示时间,秦观用“月初弦”来点明时间;张祜用的“两三星火是瓜洲”和秦用的“只应灯火是渔船”两境界相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登船北上,船经过瓜洲江面时,诗人回首望去,江南的渡口灯月交辉。晚风中,诗人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早晨,去登西津渡的云台山,山不高,从西津渡这边上是石台阶,边登山边欣赏西津渡的全貌及镇江的部分晨景,而后从山后面的公路下来。

云台阁是镇江新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镇江美景尽收眼底。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
此行程共一天半,24日下午3:00离开了镇江,前往一江之隔的扬州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