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徽州府衙
出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北面是南谯楼,是徽州古城的正门。
【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南谯楼门阙呈倒梯形,实为宋代风格。
入南谯楼便是府衙广场,广场的东面是阳和门,也称东谯楼,北面是府衙。
【阳和门】
【府衙】
【府衙广场】
【地景铜雕】据介绍此地以前是府衙前照壁的位置。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仍保存着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府衙是从有边门进入。
【戒石碑】
“戒石铭”即历史上的官箴。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颂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受朝廷的命令书写过一则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内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
【清慎勤】
在徽州府衙的内堂里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提醒为官者应勤政为民,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更有“玄机”的是,匾额上的“勤”字左下部少了一笔,据说,这是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么勤勉也是不够”。古代官吏能有如此官德和胸襟,令人敬佩。
出了徽州府衙,来到街上,穿过东谯楼,便看见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斗山街,商贾故里,倚斗山而名。典型的徽派建筑街区,街长500米。
【蛤蟆井】
蛤蟆井,古时斗山街这一段还没有正式成为居民区,房屋稀少,而井泉又缺。唐贞观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有人见此处内有众多青蛙聚着,因为青蛙喜湿,所以推测此处地下有水,因此深挖不息,终于发现两个泉眼,打成了两口井。因为是青蛙喜栖湿而发出有水的信号,后人为作纪念,就将这两口井取名为“蛤蟆井”(歙县方言称青蛙为蛤蟆)。又因两口井隔墙相望,所以又取名为“公母蛤蟆井”。
另一口井在居民家中,故没有看到。
斗山街基本上都是民居,所以只能在外面看看。
【陶行知纪念馆】
【黄宾虹纪念馆】
在古城吃完午餐,我们去了离古城25公里开外的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该风景区是旅馆前台极力推荐的,并以优惠价给我们。
抵达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时已是将要开船了,拿出旅馆开出的收据,服务员看了后对我们说今天开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旅馆可能还没有通知到,并把钱退给我们。淳朴!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景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
景区途经歙县、雄村、桃花坝(或渔粱)、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月潭至深渡镇。沿途景点有九砂民居、三潭枇杷园、绵潭徽戏、渔鹰捕鱼、漳潭千年古樟、徽州十里红妆馆等。
2007年,新安江山水画廊被评定的4A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新安江山水画廊”被黄山市政法委授予“平安景区”称号。
我们从“深渡港”码头上船,开始新安江山水画廊一游。
不一会儿,我们的游船在一个叫“九砂”的村落靠岸,被称为九砂古村的位于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中心地段,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呈玉带型分布、阶梯型错落有致,如山水间立起的布达拉官,给山水画廊景区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一笔,是山水画廊线上静默的桃花源。
九砂古村的摆拍主题是“晒秋”,沿途摆放了诸多农作物,预示着正是秋天丰收的日子。
参观完九砂,登船继续前行。
第二个上岸地点在漳潭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朝诗人张志和(张姓入徽之祖,张良第二十七世孙)所作的《渔歌子》,描述的就是新安江春季景色。漳潭的居民90%姓张,漳潭张姓之祖为张志和十一世纪孙张秉,进士出身。张秉之长子在漳潭定居,并植树两棵,为入居之奠纪念树,其中一棵生长旺盛(即如今的干年古樟),另一棵在大跃进时代,大炼钢铁时被砍。因为樟树生命力旺盛,“樟”与“章”谐音,寓意子孙后代读书做文章。漳潭宋代时称“环溪”,因村内植樟树较多,村民对“樟”与“漳”感情笃深,但以“樟潭”命名与水不谐,才转“樟”为“漳”,改村名为“漳潭”。

而漳潭村的主要看点是红妆馆。
微州红妆是大户人家闺女的陪嫁物品,大至婚床衣橱,小到女红针箧,件件精缕细刻,内外应有尽有。一色朱红的贴金绵延铺陈十余里,又称“十里红妆”。徽州红妆是婚嫁当天的娶亲队伍,前以喜灯引导,为红妆压阵,轿内新娘端坐,两旁争相围观,一路唢呐高奏、爆竹声声,把吉日的奢华和喜庆演绎得沐漓尽致。徽州红妆盛于明清,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及浙江沿海一带,是徽州富饶经济的典型反映。后经百年的传承演变,成为古越遗民特有的“闺阁文化”,是当时百姓津津乐道的民俗大餐。至今,徽州红妆依然是人们心中一道难以忘怀亮丽风景。








漳潭古樟,树龄逾千年。树栽于北宋年间,为汉高祖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功臣张良的后裔手栽下。古树是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古樟高26米,冠幅45米X42米,胸围920厘米,树盖1850平方米。





汉张留侯祠,后人为纪念谋圣“张良”所建造的祠堂,用来被后人供奉。
离开漳潭村,坐船来到绵潭村,观看“九姓渔风”表演。



网上搜了搜有关“九姓渔风”的介绍:相传,北宋徽宗二年,朝廷剿灭了以歙州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并在歙县一带实行了残酷的株连九族活动。据说最后一次捕捉了方、汪、高、李、张、程、周、叶、朱九个姓氏的老幼妇孺一百零六人,由韩世忠押解汴梁处治。木船行至绵潭,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只得紧倚山崖停泊。是夜,韩世忠忽得一梦,一道童赐他九株人参,口中一再唱喏:“善哉,善哉!”韩世忠醒来沉思良久:九株者暗喻九族,“参”同生音,示意要他放生,又见那一百零六人个个泪流满面,凄楚动人,老者已逾古稀,幼者嗷嗷待哺,妇孺骨瘦如柴,更有几个挺腹待产的孕妇,韩世忠顿起怜悯之心,将九姓族人暗自释放,谎报船覆人亡。为免日后生祸,韩世忠临去时下了四条禁令:一、禁止穿鞋,二、禁止离船定居,三、禁止与岸上人通婚,四、禁止与任何人讲叙今日释放之事。从此,九姓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捕鱼活动,形成了九姓捕鱼的民风民俗,以至“打不完的绵潭鱼”的民谣流传至今。九姓渔民此后便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为他们的身世及命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定居绵潭村的后裔依旧延续九姓捕鱼的各种工具及其部分的生活方式,这些工具与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后才逐渐消亡。




看完表演,便返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