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园林
标签:
旅游 |
提起常熟,对我辈来说,首先想到的是沙家浜,当年革命现代样板戏深入人心。后来渐渐的知道常熟不仅有沙家浜,还有虞山,有尚湖,还有园林。其中有始建于南宋的“崇教兴福寺塔”的“方塔园”;有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的“曾园赵园”;有十六景之美誉的“燕园”;有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场所的“读书台”等等。这些园林中有的既绚丽大气的皇家园林文脉神韵,又采用江南园林曲折多变的手法,曲桥亭台、轩廊水榭、山石花木相得益彰。也有小巧玲珑的而又别样于苏州式的立体感园林,可以说不输苏州园林。
2021年2月12日(辛丑年大年初一),阴天,我们驱车前往常熟市。常熟市,简称虞,县级市,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方塔园
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常熟古城东端,常熟市环城东路28号的方塔园。该园建于江南四大名刹崇教兴福寺的废址上,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因园内有南宋方塔而得名。





【文渊亭: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水学上称“主位低客位高”,不宜,应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文用和尚的建议,发动建塔。建塔未半,主持此事的文用和尚去世,工程遂被搁置。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续建。虞城百姓众志成城,终于成就一方巨观。后人为了纪念文用和法渊二位高僧的杰出贡献,将此亭命名为文渊亭。】







方塔园中的方塔、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
古井,也称方塔井。开凿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井深5.7米,上置以整块巨型青石雕成的八角形井栏,古朴敦厚,瑞庄凝重。据考证,井壁部分用砖与塔基之砖相同,所以井与塔是同时建造。

古银杏,高20米,主干胸径有2米多,树龄有800多年,是园内宋代遗留下来的宝贝。

方塔园北部有一“常熟市碑刻博物馆”






【明代石羊:此石羊用整块石灰岩雕成,属典型的明代圆雕石刻。据结合文献资料考证,系代何市集镇创建人明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都事何墨原墓道石刻陈设。1985年8月出土于何市镇梢“石人潭”中。】

【明代翁仲:此翁仲原为明代正统间左福都御使吴讷墓道石刻之一,用整块石灰岩雕成。人物穿朝服,作双手执笏状,衣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刻工精湛。1986年5月出土于虞山北麓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山麓。】
【南朝石龙:该石龙原位于福山镇殿山,为南朝大慈寺遗物,起镇潮水作用,与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无论在形态、石质和雕工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系常熟市现存最早的石刻。此石龙在1976年3月福山乡林业队在殿山搞绿化时于大慈寺遗址出土,后由县文管会征集。】
【定盘枋:用整块花岗石刻成,通长308厘米,宽42厘米,一侧浮雕四个并列的圆形开光,内镌阳文隶书“姓名声越”四字,线条简练,刻工精湛。定盘枋为古代石刻牌坊构件之一,位于下枋和花枋之上,一般定盘枋上置石刻叠涩斗拱,拱底用悬柱承托,屋面则为悬山顶。根据该件器物形制,属清代中期所造,应系旌表节孝类牌坊所遗。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虞山西麓。】



【宋代石刻柱础:此石刻柱础为石灰岩质地,边长102厘米,通高55厘米,呈下方上圆,凸字形状。其中上端鼓墩部分直径达65.5厘米,边缘浮雕缠枝莲纹一圈,沿花纹内侧周刻楷书铭文共计76字。此石础体量硕大,刻成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为目前全国发现铭文题记最多的宋代石刻柱础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虞山镇寺后街原慧日寺遗址出土。】
【明代石花瓶:该石花瓶为吴县洞庭山石工柴周用整块青石雕成,原在西门常熟城隍庙内,系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常熟县莫城里信士徐孟文同妻王氏发愿捐赠。现存宝瓶口部已残损,颈部右侧原有铭文,已泐不可辨。整体龙形灵动,琢工精湛。1984年5月由文管会征集。】
【明代赑屃: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龟趺。形似龟,相传力大无比,好负重,在古代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该件赑屃属于明代高官墓碑之碑座,虽已残损,但仍可见其雕刻之精湛。上世纪九十年代虞山西麓征集。】
【宋代经幢残件:系常熟县(市)文管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慧日寺遗址处征集而来,属宋代佛教经幢构件。石柱上有经文,但已看不清。今作为古代石刻文化遗存,加以保护陈列。】
【宋代经幢石刻残件:系常熟县(市)文管会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从慧日寺遗址处征集而来,属宋代佛教经幢构件。现有数件经幢残石组成,其中有三段分别周刻佛龛,内置佛像,雕琢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由于疫情,方塔园里游客不多,尤其是外省游客很少。各地都响应政府号召在居住地过年,所以景点内多数是留在常熟过年的外地人。
2021年2月13日(辛丑年大年初二),晴天。中午我们来到位于虞山东南麓石梅街3号的“读书台”。
读书台是1977年新建的古迹公园,占地1.2公顷。原址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和焦尾泉、雅集亭、巫公祠及虞山东麓摩崖石刻群等文物古迹。公园倚山而建,景点错落有致,园内古木参天,具江南园林特色。
读书台很不起眼,走过路过很容易错过。刻在门额上“读书台”三个字很浅,在强烈的太阳光照耀下更是辨别不清。而最醒目的倒是“中国书法家常熟创作培训基地”的铭牌,再看下方的相框里印着“读书台”,这才知道已到了目标位置。伫立在门两旁石狮子的戏虐表情,仿佛在说你们的观察力行不行。

读书台以山泥夯筑,居高临下,台上有长方形石亭,单间卷棚顶。 壁间嵌砌昭明太子像、《读书台铭》及明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等碑刻。亭中又有大石台,
台下四周尚存数百年前所植榆、柏、榉、朴、栎等古树二十余株。
曾园赵园
离开读书台,便去了位于环城西路九万圩的“曾园赵园”。园林东部为曾园,西部为赵园。曾园赵园是两个相邻的园子,现在合并在一起。原为明万历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
曾园,原称虚廓园,俗称曾家花园。是晚清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曾朴的故居。于清同治时为曾家所购置,由曾朴之父清光绪刑部郎中曾之撰(号君表)营建为家园。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至二十年落成,至今已有120多年。该园占地20多亩,以清池为中心,借山取景,水光山色,融为一体,建筑别具匠心,为江南古典名园。
【竹里馆:原为明万历年间“小辋川”园林景点旧名,取自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竹里馆》,道出了园主隐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该馆位于曾园碑廊南端,凸兀于碑廊间,与“琼玉楼”对景,围合成小院。】
【碑廊:碑廊内壁嵌有《山庄课读图》、《勉耕先生归耕图》两部石刻共30余方,汇集了翁同龢、李鸿章、吴大澂、杨沂孙等众多当时朝野名人的墨迹,字体风格各异,刻工精良,为邑中书法石刻精品】
【寿而康:园主曾之撰为其母所建,是曾母起居室。取名“长寿健康”之意】
【曾朴纪念馆】
穿过“涵虚天境”就进入了赵园。
赵园,又名水吾园,建于清同治光绪间。清嘉庆间邑人吴峻基在此种竹养鱼,池塘一片,荷香数里。故名“水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该园被毁。
同治、光绪间,该园又归辞官寓居常熟的阳湖人赵烈文。(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同治时,官直隶州知州。得此园后,赵烈文与其夫人邓廷祯之女邓嘉祥及内弟邓家缉共襄园事。将园重加修治,筑“天放楼”、“能静居”、“柳风桥”、“静溪”、“梅泉志胜”、“似舫”及假山两座,遂成为江南名园,时称“赵园”、“赵吾园”、“赵壶园”。后又易名“水吾园”。)
民国时,该园又移主盛宣怀,改为“宁静莲社”。(盛宣怀,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清末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官僚买办。)
此园以水为主体,景点皆环池而筑,参差错落,巧而得体。并与曾园一样,复能借虞山为景,引入园中,水光山色共一园。人在园中行,如在画中游,令人称绝。园以十景称著。









【天放楼:昔为赵烈文藏书楼,其藏书量可与邑中“脉望馆”相媲美,故有“小脉望馆”之称。楼内有赵烈文所撰楹联。“天放楼”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邑人杨沂孙题额。】






【水木清华堂:“水木清华”为明代“小辋川”旧景,出自晋.谢混《游西池》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意为池沼清澈,花木秀美。“水木清华”为园景的赞誉和写照。“水木清华堂”额为晚清著名书法家吴大澂墨迹。】


【清风明月阁】
当看到“清风明月阁”前的铭牌上介绍这2层楼阁是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史馆时,倍感诧异。进入阁内才知曾园和赵园在建国后至2000年一直作为学校和教育单位被占用。
1952年至1992年,先后由常熟县师范学校、县委党校、县文教局、苏州地区师范学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使用。从校史的序言可以看出,从1970年开始的“五七”师训班、苏州地区师范学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常熟高等专科学校。落款是常熟理工学院,落款时间是2015年12月。
查资料显示,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是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建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专升本。所以2000年迁出时还不叫常熟理工学院。
资料还显示,学校使用过程中,园景主体以水池为中心的沿池各景点建筑与景物仍大部保持较完整,其外围主要是生活居住建筑,其中部分木结构因年久朽坏而拆去,部分因办校需要而改作教学与行政用房。因此目前的曾园赵园有部分的楼台亭阁是2000年以后建造的,其实看到的建筑确实很新。
燕园
曾赵园游览完后,回到我们住的“虞山饭店”,稍作休息后才去了“燕园”。因为燕园就在虞山饭店后面的巷子里,只要赶在燕园关门前半小时入园即可。
燕园,又名燕谷园,位于常熟古城区新峰巷18号,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该园原为清乾隆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建,取名为蒋园。
此园后被其长子继煃赌博输却。道光九年(1829年),其族侄、泰安县令蒋因培(号伯生)出资购回,并大加修葺增饰,并请戈裕良用本邑虞山黄石在园中部叠成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园亦因此更名“燕园”,又名“燕谷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园为邑人知县归子瑾购得。
光绪年间,燕园重归蒋家,元枢玄孙鸿逵重得。
时至晚清,燕园于1908年为曾任光绪外务部郎中张鸿购得,故又称张园,张鸿且自号“燕谷老人”。











【十愿楼:昔园主生活起居之所。晚清时期,园为曾任外务部郎中的近代文学家张鸿购得,其所撰文学名著《续孽海花》即在此楼构思完成,亦使燕园名声愈盛。】






【一希瓦阁:原为园主的书房及藏书之所。“希瓦”是一种酒器,古代有借书还希瓦之说法,即借书归还是要带点酒以表谢意。】






【五芝堂:为昔日园主迎会亲友之所。“五芝”是古代方术家所说的“赤黄黑白紫”五种神芝,服之可长生不老。堂名表达了园主渴望健康长寿的愿望。】





【伫秋簃:“簃”,楼阁旁的小屋。“伫秋簃”是建于园内西长廊间的半亭。从伫秋簃凝望“燕谷”,山势亘横起伏,凹凸变化无穷,山石色彩纹理相接自然,浑然一体。每逢秋日,云淡天高,景色纷繁,伫立簃中,流连忘返。】









从以上四个园子可以看出,每个园子都在各个场合摆上桌椅,方便游人歇脚,这么优雅的环境,怎不坐下品茗会友呢。这也说明园方很人性,处处替游客所想。同时从另一面也告诉我们常熟人民生活的很滋润,很悠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