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舞文弄墨 |
今天,我到中梁村帮村民做核酸录信息时,顺便去了一趟外婆生前居住的院子。
说是院子,其实那儿早巳面目全非。处处野草丛生,青苔爬满台阶,若大一个院子只剩下两间破房,摇摇欲坠,看样子巳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
伫立于旧地,思绪万千。昔日那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热闹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几个表哥和其他人一样,有的在外面盖了新房,有的外出打工举家搬迁,院子渐渐地寂静了,冷落了。
然而,这里可是我儿时的乐园。
那时候,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都是外公的宗亲侄辈,朴实善良,热情好客。所以,我经常到外婆家玩,大哥,二哥,姐姐也喜欢去。那时,我们表哥表弟几个整天疯,游戏迷藏,追逐嬉戏,尤其每逢过年过节,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们去给外婆拜年,我和哥哥姐姐几个便可以在这儿逍遥几天。
外婆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受封建礼教迫害至深,她的脚一直被裹着,是典型的“三寸金莲”——又短又尖,走起路来又慢又非常吃力。外婆不识字,但会纺线织布做针线活,操持家务也很能干。外婆很喜欢孩子,每次见到我们都特别开心,常把自已舍不得吃的糖果、饼干等分给我和表哥、表弟吃。在那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别说家家都穷没钱,市场上连苹果、梨、香蕉这些水果的影子都看不到,当然也没有其它零食供孩子们吃。于是,外婆就把米炒成爆米花加些麻糖做成炒米糖给孩子们解馋。
炒米糖,又称米花糖。每年只要旧历腊月十五一过,忙碌了一冬的乡亲们终于停下来开始张罗春节的事情了。虽然家里缺吃缺穿,但是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孩子能够上一个快乐的春节。一般人家只能炒一些苞谷(即爆玉米花),胡豆或红薯干之类的干粮来给孩子吃,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呢,还会有花生或做炒米糖吃。不过,制作炒米糖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在锅里倒入适量菜籽油,加热,放入一些甘蔗糖和麻糖熬制,一会儿大锅里的糖溶解,一边慢慢地加热,一边仔细观察,待干稀适宜,外婆抓起那双长长的筷子伸进热锅内搅动几遍,再试着粘了粘,捞起,筷子在眼前一上一下晃动,眼睛紧盯,但见糖水滑落成一根线感觉差不多时,才把事先准备好的爆米花倒进热锅里,搅拌,翻炒,直到锅里的糖和爆米花完全混合均匀,熄火,倒出。再趁热用准备好的小木板夹制成几堆长长的长方体,待稍稍冷却后,外婆便操起菜刀对准这些“小山”一阵猛切,“擦擦”“擦擦”声音清脆有力,合着诱人的香气在满院子飘荡,馋得站在一旁的我们直吞口水!而每当这时,外婆的后脑勺好像长了双眼睛一样,只见她随手抓起一把炒米糖塞进我们的嘴里,又香,又脆,又甜,那滋味永远难忘。
父亲、母亲和舅舅则赶紧把这些切成的小块按照每十块一包,用纸包好封齐,就这样炒米糖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
一封炒米糖的大小跟一盒香烟差不多,包装炒米糖的材料一般都是土纸(俗称火纸),有时候父亲也会找一些旧报纸或者是写过字的作业本充数。不过,炒米糖全部包装完成以后,当天必须把它放进装有干石灰的酒海(即大酒缸)里,因炒米糖极易回润(即潮解),想吃的时候,只管揭开坛盖伸手往里面摸就是。所以,每一年春节到外婆家,我们哥弟几个首先最关心的就是外婆的大酒海或大茶缸(坛子)!因为茶缸里也常装着好吃的炒玉米或炒胡豆之类的干粮。
那时候,外婆常和大舅、大舅妈住在一起。大舅和大舅妈虽然话不多,但非常慈祥和贤慧,也宠我们,从来不嫌弃我们这几个调皮捣蛋鬼,知道我们每年要来,总会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留着……
而今,外婆和舅舅,舅妈虽然都已经去世多年,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留我心里。尤其是逢年过节亲人团聚,看到孩子们吃米花糖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外婆的炒米糖,想起童年那些最甜蜜、最开心的日子。
2022、9、12
-
描述(可选,在图片下方显示)
- #
-
描述(可选,在图片下方显示)
- #
-
描述(可选,在图片下方显示)
- #
-
描述(可选,在图片下方显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