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殊座位问题: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2011-05-16 15:59:10)
标签:

座位编排

教育研讨

班主任工作

问题学生

《达州日报》

妈妈镇李友凡

分类: 教育研讨

座位编排问题: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目前,在一些学校的班级里,有些老师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在教室里设置了“特殊座位”,目的为了对付那些特殊的学生。“特殊座位”对后进生的教育有作用吗?“特殊座位”到底有无必要?近日,大竹县妈妈镇学校师生对此展开了一场讨论,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

特殊座位有特殊的作用

    林兰:从前,王军是我们班上出了名的“调皮王”,几乎令所有的老师都头疼!去年下学期老师在讲台旁边为其设置了一个“雅座”,由于这个位置离老师特别近,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所以一连几天下来,他每次搞小动作都被老师理抹,弄得他十分难堪。为此,他不得不反醒自己所作所为,并决心克服毛病,慢慢地他还真收住了心。目前他尽管偶尔也会犯一些小错误,但课堂纪律和学习成绩较先前已有明显改观。此后,当班上再有人调皮捣蛋管不住自己时,老师自然就会调他坐到那位置上去。所以,我觉得特殊座位有震慑作用。

    鲁世娟、胡静:特殊座位一般都比较显眼,方便大家监督,那些上课好动、爱说话、爱搞小动作、自控能力差的同学一旦有违纪行为,很难逃脱老师的“火眼金睛”。因此,特殊座位有特殊的作用,既可以促进差生转变,又有利于班集体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赖馨琪、樊金鑫:这实际上也是班主任的无奈之举!因为在那位置上的同学大多是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同学,为了班上的班风和纪律而对其适当地惩罚和“隔离”我觉得是很必要的,再说,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说特殊位置上的人就完全与众不同而无可救药,这只不过是帮助他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而已。

“特殊座位让人很受伤!”

    李国辉、黄丹:我不赞成设立为差生特殊座位。因为特殊座位一般都在讲台旁边、教室后面或边角处,这对同学不公平。特别是那些靠近讲台距离黑板又近的地方,不仅每天饱受着“零星小雪”(粉笔灰)的煎熬,而且天天仰视黑板(须如此才能够完全看清楚黑板上面的字),节节正襟危坐,久而久之不仅容易引起近视,而且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再说,在特殊位置上的同学似乎低人一等,不但老师瞧不起,而且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容易蒙上心灵上的阴影,甚至“破罐子破摔”。

    谢飞、李诗航、周思结:“特殊位置让我很受伤!” 自从我被老师“特殊照顾”以后,我便心灰意冷,感觉自己似乎低人一等,不但老师瞧不起,而且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又觉得自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因为在学校老师把我当成了不听话的坏学生而不理我,连班上的一些同学也跟着疏远我甚至嘲笑我。爸爸妈妈知道我在学校的情况后,不但不安慰我鼓励我反而还骂我不争气。我现在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好想早点转学离开这个鬼地方。其实我心里很不服气,为了发泄或者引起同学注意,我选择捣乱或者恶作剧,故意跟老师对着干!

“专座”不是解决问题生的最佳办法

    袁诗荣(教导主任):我不赞成用这样的办法去“对付”学生。尽管用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副作用太大,得不偿失。因为问题生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不能把他们视作犯人,简单的采取隔离、监视的手段来管理,应该让他们处于平等、民主的集体环境中。

    易忠琴:(副校长):“特殊座位”虽然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但并不可取。因为每个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老师要多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改变贪玩好耍的恶习.

    杨贵森(校长):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谁都渴望与别人的交往,更别说处在集体生活里的孩子。而特殊座位的设置,可能使问题生成为班里的“特殊人物”,凡是坐“专座”的学生在班里都比较孤立,很难融入班集体,这样做只能让问题生更加自卑,更不愿意改正缺点,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心存不满,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进步的希望,最终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去,破罐子破摔。在问题生感觉自己没有进步希望的同时,老师就失去了将问题生转变好的希望。到那时班主任所面对的问题会更多、更难解决。所以,为了不给孩子蒙上心灵上的阴影,我们还是不要在班级设特殊座位。

    每个问题生的情况和造成的原因都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各异。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育的每个细节中呵护孩子的情感,不断提高修养和自身素质,并勤于工作,力求学校、家长、社会相互配合,要创造性开展工作,而不是仅靠设立座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作为青少年学生,更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健康心理,凡事三思而行,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贪玩好耍而荒废学业。

                                                         李友凡  2011、5、16

 

(此文已在《达州日报 教育周刊》2011年5月22日第三版刊载,详情可直接点击:http://www.dzrbs.com/dzrbspage/dzrb/html/2011-05/22/content_182430.htm

http://s10/middle/504c1ba9xa53d9d817ac9&690

                            2011、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