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突然有一天,孩子在“日常诉苦”的主题里又加入了一个新的内容,他满是愤怒地跟你抱怨班上的某几个孩子给他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你又将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能感受到孩子的愤怒,并为他感到生气和委屈,但你又似乎不能让那些孩子闭嘴,看着眼前的孩子,想着他明天还会遭受同样的“痛苦”,你安慰了他,但你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嘲讽、给别人起外号,其实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我们还隐约地记得小时候也有被同伴喊过外号(似乎我们也喊过别人),这些当时让我们深深愤怒和羞愧的“童年伤害”,现在虽然不怎么记得了,但当时却真实存在。对这种“现象”普遍性的合理认识,能帮助我们用合适的反应面对孩子的“诉苦”,好让我们不至于说出“他们怎么那么爱说你啊,他们怎么不爱说那谁谁”,而可能这样回应一句:啊?是吗?咳咳...妈妈小时候也被起过外号唉!
被起外号,为什么是我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我的孩子被起外号,说明我的孩子的确有问题”。人的心理是非常奇怪的,我们非常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和观点的影响,这一点大人和小孩都一样。他被叫“笨大头”,我们想“他的确脑袋有点大,虽然不笨,但也没多聪明...”,被叫“傻子”,我们想“他是有时候反应慢,不够灵活...”
虽然我们不会当着孩子的面承认,但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他被叫“傻瓜”,你安慰他说:“没关系宝贝,下次我们灵活些就好了”,你就是在承认你的孩子有问题。孩子马上就会敏锐地发现你的态度,但你却还没有意识到,反而觉得明明安慰了他,他却丝毫不领情。
你的孩子被起外号,不是因为他是“你的问题孩子”,而是因为孩子们正处于寻求关注、宣示能力感的阶段。理论上,任何孩子遭遇各种形式的同伴压力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在这点上,成绩好、表现好的孩子也不能幸免。对这个重视被关注和能力感阶段的孩子,再没有什么比叫别人的外号更能引起注意的了。那些给同伴起外号的孩子,本身就是需要被关心和关注的孩子,当他发觉他能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注意,他就乐此不疲,别人越是生气愤怒,他就越是会这么做。我们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缺少远见”,非常幼稚,但深层的原因都来自他们的受关注、被认可的内在需求没有被重视和满足。
积极倾听的技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在他的那本“圣经”式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中,提出一个让父母们豁然开朗的原则:问题归属原则。即一个问题发生了,它属于谁,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
“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到底归属于谁?当孩子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问题归属于孩子,就把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责任留给孩子。而当一个孩子侵扰了父母的权利,或是孩子的行为使得父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父母应对这个问题负责。”
一个简单的理解是“谁痛苦,谁改变”、“谁痛苦,问题属于谁”。当我们开始面对孩子的繁杂问题,“理清问题归属”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考方式。按照这种思考,“孩子被同学起外号”、“孩子很生气”,很明显,问题属于孩子,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但我们并非“袖手旁观”,而是为孩子提供帮助,就是“当问题归属于孩子时,父母需要使用积极倾听的技巧”。
面对孩子的问题,采用积极倾听才策略。当孩子向你讲述他的苦恼时,去同理他的感受,采用接受性的语言。
孩子:“妈妈,他们又说我是傻瓜!”
妈妈:“嗯,他们这样说你,你很生气”
孩子:“他们太坏了!”
妈妈:“嗯,你觉得他们很坏。”
孩子:“是的,他们总是这样!看我很生气,他们还嘲笑我!”
妈妈:“嗯,那时你一定又生气又委屈”。
(此时妈妈可以轻轻地抚摸孩子,接纳他的感受。不要去对孩子的观点做评判。)
(孩子的情绪好转了一些)
妈妈:“需不需要妈妈帮你的忙”
孩子:“你怎么帮我啊,难道你准备去他家里警告他吗,这样我会被同学笑话的”
当情绪好转后,孩子一般不会希望父母直接介入他们的事情。不要觉得你能代替孩子处理问题,而是应该继续跟孩子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支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种可行的方案。
你还可以跟孩子说:“我这里也有一个办法,想不想来试一试?”,练习“直面冲突的三步骤”:
1.坚定自信的姿态
目光直视对方,语言坚定。——传递“我不怕你”的信息
2.表达想法及情绪
“你这样说我,我不喜欢!我很生气!”
3.提出要求
“我不许你再这样叫我”“请你叫我的名字”
“直面冲突的三步骤”从始至终都是帮助孩子在练习独自面对问题,通过这样的表达,孩子可以及时缓解当时的情绪,并且,孩子这样做也是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让他人知道,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