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不吝一封“家书”奉献更多关爱
标签: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家书爱心情感 |
分类: 小庄随笔 |
易先生一人独坐,嘤嘤作语,原来是因在城里做生意,长久没有归家,思念其母。儿童情景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家书抵万金》这一集讲述远离家乡工作的游子不能归家,并由此延伸开来的故事。
在今日中国,由于沿海经济率先开放,由此产生了一只庞大的流动大军。由于工作缘故,他们长期不能归家,一年,可能都只有一两次来回,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的痛苦、因不能照顾家中老母和孩子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实非一般未曾体验者所能想象。
易先生就面临此种情况,虽然事业小有所成,而家中关系复杂,夫妻情感又多有波折,回不能回,又必须回。事到临头,只能独坐悲叹:儿不孝,对不起母亲呀—,我现在度日如年、归心似箭!
剧情诙谐,情节逻辑合理,而又感人至深,不免使人有诸多联想。
近日上海杨浦区殷行二村一位高龄独居老人近日猝死家中,一天后才被邻居发现,让公众唏嘘不已。尽管街道配备了关爱员,但还是未曾避免不幸,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对因子女在外而独居的老人关爱还远远不够。
而湖南湘乡80岁老人彭莲秀的孤独离去,则更是让人悲恸至于多了更多反思。此前,她在湘乡市壶天镇敬老院的一间陋室里独居了4年。今年7月6日早晨,亲属赶到敬老院时,“她已辞世多日”。但当地有关负责人说,经派出所调查,彭莲秀老人属正常死亡。至于更多细节我们在短时间可能无法得知,但这种由于贫困或者其他原因不能与儿女住在一起,或者因社会保障不善而造成的悲惨事件自然让我们常人不能熟视无睹。
在《家书抵万金》这一集中,易先生的动容哀恸让我们感叹,现实生活中的更多已经发生的悲剧让我们无奈,所有人都在想,到底该怎么办?
据央视报道,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他们当中大约有一半子女不在身边,不少做儿女的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基于这种情况,《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将“常回家看看”列入了草案。
对于客观条件具备却不看望老人的不肖子孙,我们应该谴责。但实际上,大多数在外的儿女是不能两全:在外难见父母;回家?家乡发展水平差,自己赚不到钱拖累父母。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仅有孝心就够了,还得靠平衡地区差异,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年底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大概是反应社会诉求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到底能发挥多大的实效呢?社会还在观望之中。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人心之所至,常常是解决问题、避免悲剧的第一步!能够像《家书抵万金》这一集中的易先生这样经常与家中书信来往,并且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想要与老人聚在一起的大孝子在生活中并还有,而通过立法来带有准强制力地来加强这种感情维系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并不好说,但至少,他对于唤醒这种初级的伦理道德一定会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很有意思的是,在新法实施仅一周多时间,网上便有店家推出“代看望老人”系列服务。”人们甚至可以在淘宝网上搜索到此类详细服务,比如“看望父母、老人”,收费10元-3000元不等。一家店主在店内贴出了明确的收费标准:10分钟=8元,1小时=20元。购买宝贝的形式是时间费用+物品成本+交通费用。
姑且不论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能够长期化,但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社会化地“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痼疾的办法之一。有人说,可能穷人不会做到这一点,也不愿意去花这个钱吧?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心,并且通过法律进一步去扩大影响,并惩罚那些毫无伦理道德的个案,最后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可见,问题不在经济,而在于是否“心动”!我们应该倡导,不吝一封家书,一个电话,多一次回家,多一点念想,去让老人尽快和儿女以及其他关爱的人相聚,让社会真正和谐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