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陶谦为何三让徐州给刘备?

标签:
文化休闲杂谈 |
分类: 文史 |
陶谦为何三让徐州给刘备
老郑看三国(46)
陶谦三让徐州,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陶谦,字恭祖,本是徐州太守,为人温厚纯笃,一心想交结曹操,只是没有来由。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实力日渐强盛,已经威镇山东。
他派人去接隐居的曹父来兖州相聚,曹家老小四十余人,一起到来。路经徐州,陶谦出境相迎,并大设筵宴,款待两日。临行还派部将张闿带兵护送。哪知张闿等人为谋钱财,把曹家几十人尽皆杀害,取了财物,往山中落草去了。曹操闻讯,哭倒在地,切齿发誓:“陶谦纵兵杀我父,此仇不共戴天!我要亲率大军,洗荡徐州,报仇雪恨!”随起大兵杀奔徐州而来。陶谦势单力薄,哪里是曹操对手?他见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百姓,发掘坟墓,乃仰天恸哭,定要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百姓。谋士糜竺极力劝阻,并献计往北海太守孔融处求援。孔融见到糜竺,晓知来意,便约刘备三兄弟同往徐州救援。
刘备和张飞先领兵来到徐州城下,杀散曹兵,冲入城内,与陶谦相见。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命糜竺取徐州大印,让与刘备。刘备见状愕然,陶谦道:“现在天下大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刘备起身说:“我来徐州相助是出于大义,您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道:“此是老夫实情。”再三相让,刘备哪里肯受。糜竺上前说:“现兵临城下,且商议退敌之策,徐州之事以后再说吧。”刘备当下写信,劝曹操退兵。
正在这时,吕布在北方攻下曹操老巢兖州,曹操正要去救,就卖了个人情给刘备,即日拔寨退兵。曹兵退去。陶谦在城中设宴大会救援的将领。他请刘备坐在上席,然后拱手对众人说道:“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重任。刘备是皇室后代,德广才高,可坐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刘备连忙起身道:“实在不敢担当!这样做,天下将以刘备为不义之人。”众人都劝刘备接受下来,刘备只是不从。陶谦泣道:“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陶谦推让再三,刘备坚执不受。陶谦只好说道:“此间近邑小沛,足可屯军,请您暂时驻军于此,以保徐州。”众人皆劝。刘备当时也没有固定地盘,就答应下来。
不久,陶谦病重,请刘备来徐州议事。刘备入内问安,陶谦说:“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以汉家城池、百姓为重,受领徐州大印,老夫死也瞑目了。”刘备只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的官员军民百姓捧着大印拥挤在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刘备这才接受了徐州太守。
故事完了,问题来了。陶谦为何非得三让徐州给刘备?
老郑以为理由还真不少。
一个吧,没法送给曹操了。他的手下杀了曹操全家,占山为王去了。曹操的切齿仇恨当然要找陶谦来算。你就是让了徐州给人家,脑袋恐怕也保不住。这是陶谦后悔莫及的一件事,并不是他看不起曹操,相反倒是非常敬重曹孟德,认为他可以成就大事,也可以保护徐州。
第二吧,不能给了吕布。因为吕布是个小人,反复无常,给了他百姓也会跟着受苦受罪,于国于家都不利。陶谦作为徐州太守,虽然是留守政权,但是也有责任给徐州百姓找一个靠得住的当家人。自己的儿子不争气,最佳人选只有刘备了。而且刘备也正需要一个安身之处,结束自己一向颠沛流离的日子。这其实是两好搁一好的事,复何他求?可是,刘备坚决不要,拒绝了陶谦的好意,勉强给了陶谦一个面子,才领兵去镇守小沛。
第三吧,刘备在陶谦那里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并没有篡夺徐州大权的野心。徐州的军民非常拥戴刘备,让刘备受徐州太守也是百姓的心愿。陶谦当然要顺民意而为之了。
那么,刘备为啥要拒绝呢?这个历来有争议,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刘备是故意的,虚情假意装好人。好像无功不受禄,天上掉馅饼的事未必是好事。其实,刘备是重名声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他不愿意让人家戳脊梁骨,说他没本事打天下,有运气占便宜。也就是说刘备并非假意推脱,真的不想落下话柄给别人。
有人说,刘备要了徐州,就彻底得罪了曹操。曹操会趁他立脚未稳,把对陶谦的怒气都撒在自己身上,刘备不愿意替别人背黑锅。而且,当时靠自己的实力,不是曹操的对手,徐州的那把交椅是做不牢稳的。刘备不傻。
也有人说,陶谦是在试探刘备,看他是不是真有野心。如果爽快答应下来,陶谦就有可能随时找个借口把刘备给“咔嚓”了。刘备对此早有防备,不受你的嗟来之食,看你能奈我何?
老郑说:三让徐州是陶谦的杰作,乃英雄卓有见识、胸怀宽广的表现,在三国地方官员中绝无仅有,属稀缺资源,可做今日干部之楷模!刘备从不受徐州到接任太守,也是为了不负陶谦重托,把徐州作为根据地打拼天下。这是两个乱世英雄对一座城市的人格承诺,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郑纯方原创,20161026于宁波白杨街,QQ:26281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