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些人为何要抹黑诸葛亮?

标签:
休闲娱乐杂谈 |
分类: 剧评 |
有些人为何要抹黑诸葛亮?
老郑看三国(17)
我闹不大明白,有人为什么要抹黑诸葛亮?甚至不惜望风扑影加以分析追问,言之凿凿。我不是说诸葛亮完美无缺,他确实有不少瑕疵可以为人诟病。但是,应把一位男神级的历史人物说得很低档,俨然成了一个腹黑者,用意值得怀疑。尽管对《三国演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甚至争论。但任意贬损非但不够正义,也容易在所谓标新立异的邪路上越走越远。
抹黑之一:诸葛亮一心要杀关羽。此二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文武两员顶梁柱。诸葛亮欲实现天下三分之遇见,关羽是开路先锋,少了他肯定没戏。若是孔明暗恨关羽的对他不敬,华容道捉放曹时即可按军法砍了关某的人头,为何要替违令的关羽送个人情?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脑子没进水怎可能杀关羽?而且,据当时形势,他不希望杀掉曹操,引起天下大乱,打乱了即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诸葛亮绝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尤其不会以个人恩怨来处理军政大事。关羽的傲慢尽人皆知,要他服气诸葛亮须有一个过程。诸葛亮不会与他计较,尽管对关羽的傲慢内心非常的不喜欢。
还有一个借刀杀人之说。有人非要说关羽丢了荆州是诸葛亮有意借东吴之手杀关羽。我不知说话人出于何种动机,显然这是一个抹黑。诸葛亮入川把荆州交给关羽,那是刘备的安排,诸葛亮也不反对,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诸葛亮对荆州的责任是没有为关羽选择一位头脑冷静的智囊,也没有在战略上给关羽一个重要的交代。这不是要借刀杀人,而是对关羽太信任了,也是一个巨大的疏忽。再说,荆州是西川的门户,用丢荆州去报关羽的私仇,让自己三分天下的谋略化为泡影,诸葛亮怎么会做出这等下三滥的事?
抹黑之二:诸葛亮不懂军事。持这种说法的人基本不是从《三国演义》出发,而是依据,三国志。等史书。说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功劳,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子虚乌有。连环计绑战船是庞统献的,也不涉诸葛亮。火烧新野是徐庶的成名之作,没诸葛亮啥事儿。六出祁山没弄成事儿,更是他不懂军事的事实铁证。
其实,赤壁大战中关羽捉放曹,赵云巧夺城池等都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机巧取胜的实例,在军事策划上突出了一个“巧”字。他与刘备带十万民众撤离,后有曹操大军追赶。如何保护好这么多毫无军事素养又拖家带口的民众,做好阻击曹军的安排。不是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得法,刘备早成了曹操盘子里的小菜了。那种极其特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中找不出第二人来。
庞统死于落凤坡,刘备急招诸葛亮入川,说明兵进西川的运筹帷幄及安抚民心,少了诸葛亮别人是玩不转的。法正能力是有的,但若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建立蜀国,天下三分,法正挑得了这副重担么?不可想象。实际上蜀汉的军事指挥谋划权,除了刘备出兵夷陵那次之外,一直都在诸葛亮的手中。不过是他比别人更强,还有着治国理政的出色才能而已。
再说六出祁山。诸葛亮是没有成功,但不能证明他不懂军事。恰恰因很懂军事,才在与曹魏军队以弱对强的比拼中互有胜负。而且,他的谋略总是比司马懿先一步棋,常常让司马不止一次的当了“事后诸葛亮”。不成功是由于天时地利和用人方面出了问题,诸葛亮难辞其咎。但那六次用兵都堪称军事史上的典范,譬如,不得已而走的那步险棋——空城计。敢于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带兵征伐,连他的强力对手司马懿也没有这样的胆略和勇气。那真是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事战略家的超凡气度!
抹黑之三:独揽蜀汉大权。有人说他虽然没有废后主自立,但一直独揽大权。发展经济,治理国政他管着,军事大权更是紧抓不放,刘禅几乎就是个牌位。这显然是对诸葛亮的误读。他把经济搞上去,正是为了让后主稳坐交椅,当个自在的皇帝。何况,后主在国政上也还处于学习的阶段。而出兵伐魏,一是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兴复汉室;二是为了还政于后主,让他有个历练的机会。明明是尽心的辅佐,怎么倒成了独揽大权?这叫老郑不由得感叹:做事越多的人,出错也就越多,总会给人留下了话把儿。
抹黑之四:治蜀民不聊生。有人称诸葛亮的政绩被误读,他治理蜀国其实成绩平平,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怨。西川本来是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但诸葛亮的经济政策过多的增加了国家的积累,用于战争,百姓不堪重负。应该说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实际。若不是这些积累的丰厚,六出祁山的大量军资消耗从何而来?这恰他是治蜀的一大功绩。民不聊生显然夸大其词,诸葛亮也想了不少办法来体恤民生,调动生产积极性,不然蜀国的经济实力无法承担北伐的巨大需求。民众负担过重只是治蜀的一个偏差,不是否定诸葛亮行政才能的依据。何况,立论者的依据是《三国志》,将历史记载与文学作品一锅煮,不足为训。
还是客观真诚一点儿吧,诸葛亮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智慧的化身,闲言碎语不必讲了。鲁迅先生说得好: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郑纯方原创,21060415于宁波白杨街,QQ:26281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