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安石:宋代民俗文化大师级人物
(2014-09-16 12:13:10)
标签:
制俗以俭其弊为奢 |
分类: 文史 |
王安石发明了大红双喜字
现在办喜事,总爱在门窗墙上贴个大红“囍”字,渲染喜庆气氛。这一传统民俗,传说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拥有其发明权,是宋代婚俗的特色之一。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抚州临川人)是我国北宋神宗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稍歇,饭后上街,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对子,显然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于是信口对上:“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赞叹不已。
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信步走到马员外家。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对得又巧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
新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大喜,即命重开酒宴。王安石则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字。写毕犹未尽兴,便一气呵成又写了一个“喜”字,两个“喜”字紧紧相联,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命人贴在门上,并高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贴“囍”字的风俗便逐渐形成并且沿袭下来。
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所写。全诗大意是: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我们送走了过去的一年,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暖融融的春风融进了屠苏酒。举起酒杯,把芳香的美酒和新春的气息一起品尝。千家万户在喜气洋洋,阳光灿烂的节日里,摘下驱邪镇妖的旧门神,换上用桃木刻印的新门神。
这首诗中,至少记录了三样宋代民俗,其一是大年三十夜和初一早晨家家户户要燃放烟花爆竹,表示辞旧迎新的快乐。其二是,一家人要围坐一起喝屠苏美酒如沐春风,迎接春天的到来,感知春意的温暖。其三,城乡人家都有贴挂门神、春联的习俗。春节这一天,要把旧的门神年画去掉,把新的门神年画张贴悬挂起来,迎着曈曈旭日开始一年的新生活。因为门神那时主要是用桃木刻画出来的,所以叫桃符。宋代有了桃版,所以纸印的年画盛行起来。最知名是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东京梦华录》中俗称花纸。
所以,王安石又是用诗词记录描写宋代年俗的第一人。
(郑纯方原创,2014916于宁波白杨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