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狡黠的使者
(2013-06-23 21:10:32)
标签:
俘虏廉颇多嘴脸瞎子同事 |
分类: 转载 |
作者:杨建文
读《史记》是一种享受。
中年以后读《史记》,常读常新。书中多是非常之人、非常之事,多少人情世故和智慧包含其中啊,时光历久,世事纷纭,都无从稀释和消解它。
中国文学家里面,司马迁是让我着迷和崇拜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史记》是让我感动的少数几本书之一。每每都《史记》,都难以抑制内心的崇拜、激动和感叹。
廉颇老当益壮、神勇异常,当着使者的面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挂铁甲上马,显示自己可以被任用。但看看受贿的使者是怎么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坏话的,这里面的巧妙和精妙之处,只有混迹社会多年的中年人才有能力体会到其中的三昧——
“廉将军虽然老,但是饭量还是很好。”使者的前半句话有如下的目的:首先强调了廉颇的老,这是再一次提醒赵王,廉颇是个老人,没有那么重要,可用可不用;说廉颇饭量很好,这是以事实说话,也是在取信赵王,毕竟,赵王对廉颇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假如使者把廉颇说得一无是处,反而会引起赵王的怀疑;说廉颇饭量不错,属于“先扬”,是为接下来的“后抑”作准备。
“但是廉颇陪着我坐时,不一会儿就上了三趟厕所。”这当然是使者的杜撰,然而这种谎言实在妙不可言。首先,吃喝拉撒,吃喝完了就需要拉撒,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顺理成章,具备很高的可信度;其次,这符合一般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的肠胃功能退化,前列腺不好,“一饭三遗矢”现象实属正常;第三,作为堂堂的诸侯王,使者算准了赵王不可能屈尊亲自去询问廉颇的前列腺情况,去查证廉颇“吃一次饭就上三次厕所”的真实性,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帝王都是关注大事的人;第四,对国王说谎存在很大的风险,但使者的谎言风险却最低。即便赵王最后获知真相,使者也完全可以抵赖,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坐着不动,使者可以辩解,说自己把廉颇的每一次起身误以为是上厕所。第五,背后说人坏话,按常理,都会涉及重大的或原则性的事项,不是反动,就是作风不好,只是这类坏话说多了,可信度往往也小了,大家又不是瞎子,一个人是不是反动,是不是作风不好,都心知肚明。赵国的使者实在是一个高明的人,亏他能想出这样的从小处着手、却出人意料的谎言。这种谎言看似无关痛痒,实在很阴毒,使者不仅故意卖弄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给赵王很强的现场感,令赵王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可信度非常高,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异功效。
读者想想,谁会任用一个器官老化、吃一顿饭就上三次厕所的老人?平时还好说,假如廉颇召开军事会议,过一会儿就上一次厕所,这如何能服众?大敌当前,廉颇一面挥舞着大刀迎敌,一面内急,甚至大小便失控,就在马上拉了出来,这不仅影响到士气,是不是还影响到赵国的国家形象,以至于让敌国轻视赵国?赵国再无人,尚不至于让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衰朽老人做将军吧?
使者片言只语,就让赵王认为廉颇真的老了,从此不再召他回赵国;此后,廉颇难有作为,抑郁而亡。三寸之舌杀人于无形。一代名将,就这样被使者近乎漫不经心的诋毁毁掉了余生。
赵国这位不知名的使者,不仅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饭三遗矢”的成语典故,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种诋毁他人的模式和传统——
赵国使者诋毁他人的模式是:先扬后抑;前半句说好话,取信于人;中间用“但是”;后半句编造一些看上去鸡毛蒜皮、实则杀伤力很大的隐私性、莫须有、难以查证的谎言。使者的诋毁模式很实用,已经被一脉相承了,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某人想破坏别人的婚姻,他(她)的表达方式和赵国的使者如出一辙,他(她)把耳朵慢慢地附在女方家长的耳朵旁,轻轻地说:“这个男青年长得是不错,家境也很好,但是,听说这个男人的鸡鸡不太管用,经常硬不起来的。”鸡鸡报废的人,谁敢嫁?说某个女人的坏话时,通常这么说:“她确实很漂亮,但是,她以前做过小姐、得过性病的,听说不会生育了。”娶一个小姐回家,显然有辱门风,谁敢娶?在领导面前说同事的坏话,通常是这样:“这个人确实很有能力,但是,这个人认识的女人不少,经常和网友约会。”好色之徒,谁敢用?
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纯的,他身上有先天的种族生理基因,也有后天的种族文化基因,这些基因都是隐性的。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当代许多人身上,我依然经常能看到赵国使者的卑鄙用心和丑陋嘴脸。
我看《史记》,认为赵国和秦国一样,名将辈出,廉颇,蔺相如,乐乘,赵奢,李牧,都是足智多谋、百战百胜的杰出将领。然而赵国有好忽悠的赵王,有郭开这样的佞臣,也有如此狡诈营私的使者,赵国的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记》记载: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名将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军不得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拒绝接受命令。赵王就派人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猛攻赵国,大败赵军,俘虏了赵王,灭亡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