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世界的诗意桥梁
(2012-01-30 09:34:44)
标签:
天堂的桥散文集背影父亲山水诗情小散文文学品格文化 |
分类: 随笔 |
人与世界的诗意桥梁
——评郑纯方的散文集《天堂的桥》
李树友
郑纯方从写诗步入文坛,后来改写散文。写诗的经历,使他养成了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描写社会。如今,他虽然年已花甲,但“诗心未变,总在力求让诗情融入每一篇小文”(散文集《天堂的桥·后记》)。在散文创作上,他不仅追求诗的意境,而且致力于用诗的语言传达心底的情感波澜,架起了一座通向人与世界的诗意桥梁。
在大散文盛行的背景下,郑纯方孜孜以求地在“小散文”的天地中跋涉,无论是历史文化散文《大师的背影》等,还是哲理短章《谁能镌刻山河》等;无论是山水游记《雨洒梅花岭》等,还是感悟生活《笑对人生》等,都显示了他卓然不群的散文写作才能和决不流俗的文学品格。在他的散文集《天堂的桥》(作家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中,几乎都是1000多字的微型短制,一个人物、一个情景、一个故事、一个哲理、一段传说、一起往事,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得心应手一蹴而就。郑纯方的被述对象,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老友亲朋;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生活现象,都是我们非常熟悉非常亲切的人与事。但他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在人们最为习焉不察的地方,在生活中发现细节和细节中的趣味性,发现别人未能能发现的事实形态和意义形态,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美,在平凡的人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精神。他的心很细,总是在观察人间常情之不易;他是静观者,体察着世间的冷暖;他又是参与者,事事总把自己摆到道理的前台去发问和考验;他理解人世间的种种行为和感情,同时又在强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这热情是通过对父母、家庭、朋友的爱来体现的;他对世事持冷静的态度,这冷静是因为他凡事都要质疑,直逼事实的真相。他的善处处体现,怜贫惜弱,大爱大恨,直言不讳,痛快淋漓。
散文最大的敌人就是虚伪和作态。没有了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散文的精髓难以存在。郑纯方不是专业作家,业余作者的身份决定着他的散文写作充满“平民化”的色彩,没有那种成名成家企求轰动效应等功利性目的,只为满足和愉悦自己的同时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写作。兴之所至,任意挥洒,书写自己对于现代社会的经验和思考,抒写自己对人生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他的文字没有那种旧文法的约束,也较少那种旧散文的八股气,多了些自由、轻松和灵动,多了些非常时尚的元素,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指出:“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郑纯方深知其中三味。像杭州、苏州、扬州、无锡、青岛、三亚、绍兴、周庄、张家界、黄山、鸡公山这些名城名山,许多人都去过,有的还写过游记。但与郑纯方的山水散文如《蓝蓝的亚龙湾》、《情满金鞭溪》、《杭州二题》、《真情沈园》、《鸡公山四记》等相比,往往不在一个层次上。原因是每到一个地方,他并不是匆匆走过,总要细心浏览,捕捉到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风景。然后独出蹊径,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写成一篇篇短小而意味隽永的好文章。在表现方式上,无论写的是什么题材,他都非常重视东方式的“悟”,常常把观照现实人生的崇高与伟大,观照人世间的玄机和奥秘等,置放在创作的首位,从中“悟”出深邃的意境,“悟”出对读者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纯净具有催化作用的东西,并且融哲理性、思辨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写实中氤氲出淡淡的诗意和感触,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因此,读郑纯方的散文,那些灵动的文字,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情绪一样起伏,像站在你面前一样真实;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人生兵法”和“生活宝典”。但这些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抒情、议论中,在生动的情节和精致的细节中,将意蕴深远的哲理融化在与读者的交流之中,而且往往将最大空间留给读者去回味,去创造,去补充,读起来如饮甘泉,如品佳酿,读后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
郑纯方的散文创作,从题材提炼到主旨确立,从构思布局到叙述方式,特别是语言风格,吸收了林语堂、周作人、汪曾祺、沈从文、余秋雨等散文大家的营养,其语言浅白而生动,通俗而优美,风趣而机智;喜用比喻,善于创造新的语言组合;叙述简洁明快,论理形象深刻。言近旨远,微言大义,以一班而窥全豹,以滴水而映照大海。用大散文家苏轼的话说就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作者的语言突出的特点是整齐凝练而又富于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在句型的选择和组合上,节奏强烈时,他多用短句;节奏缓慢处,则往往用一些长句。这种长短句式的结合,使他的散文语言显示处摇曳多姿的韵律美。它显然不同于那些絮语情结、风花雪月之类私语化散文,无论从其思想含量来看,还是从其艺术含量来看,都丝毫不逊于那些洋洋洒洒的大散文作品。
郑纯方喜欢桥,在他的散文中钟情于桥的文字不少,如《都市的桥》、《天堂的桥》、《扬州的桥》等等。桥,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象征意义。桥是通向外部世界的途径,桥还是打开心灵的载体。一格格,一字字,就是桥的基石。一篇篇散文叠加起来就是一座心桥。桥还是看风景、看世界的最佳地方。你在桥上看风景,人家在风景中看你;在桥上看到的不但是个人的风景,而且是更多人的风景。在《天堂的桥》中,作者独具慧眼,发现最能代表苏州的不是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大大小小、闻名中外的园林,也不是虎丘胜景、寒山寺等名胜古迹,而是苏州那一座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格独具的桥。在他的笔下,苏州城内十字路口平阔的小桥、傍河小街的小桥、凌空飞架的塔桥、小巷里的小桥、侧卧在运河畔的宝带桥等栩栩如生,生动逼真,静止的桥梁好像有了生命,一个个鲜活地矗立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可爱之极。这种阅读效果,完全得益于作者娴熟的散文笔法。作者采取移步换形、景随步移的手法,以家乡的东大桥作为引子,又以家乡的东大桥作为结尾,首尾照应,布局完整。作者在构思上非常聪明,文中始终以父子观桥作为外在的线索引导读者观桥,既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也不至于使作者对桥的介绍与描写过于单调。巧妙的是内在的线索,则是桥与人的关系。通过桥写人,写出了苏州的风情,写出了令人羡慕的苏州市民闲适的生活。尤其是详写父子“雨中观桥”,不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而且更加突出了苏州古城的可爱。文章写得很美,源于作者语言的功夫。且看一段对石拱桥的描写:“一忽儿,太阳已经冒红,一天云锦掉进河里,溅起粼粼的波光。石拱桥被霞色镀得异常鲜明清亮,半圆的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恰好组成一个半明半暗的圆,晨光里真像一座美丽无比的太阳桥呢。”其中,“云锦掉进河里,溅起粼粼的波光,”是这段描写石拱桥的核心,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多么贴切,多么形象,简直像一幅画,美轮美奂;又像一首诗,回味无穷。
读郑纯方的《父亲在北方》,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都是着意经营的文字,都是写伟大的父爱。写法虽不同,功力有高低,但由于作者对父亲的爱出于真心,深沉自然,笔底流泻出来的那份至情至性,当然就能长久地感动读者。作者是带着愧疚的心情写父爱的,是采用小说的手法刻画父亲形象的,最感人的情节是父亲跑40里山路为他送女朋友的信,教导他“树大能成材料,人大了一分钱不值”,以及父亲奇迹般拄着拐杖走到院门口送别他们全家。文章结尾:“父子俩的嗑儿,在心里唠,没头儿。”意味深长,每一位做儿女的都会引起共鸣。
散文是心灵最亲密的盟友。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郑纯方散文的独特性与他的修养、阅历、阅读有关,更与他的精神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郑纯方的散文一定会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