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离大银幕还有多远?

标签:
娱乐吴秀波宋体中国电影大银幕杂谈 |
分类: 剧评 |
写下这个标题首先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因为至少许多影视观众跟我一样,认为这不是一个应该探讨的命题,以吴秀波的个人魅力、表演天赋和他的勤奋以及对艺术的思考,不会有人怀疑他在电影大片中担纲男一号的能力。然而事情却又那样无奈,在他第一个电影男一号出来之前,职业生涯的玻璃天花板摆在上方。
(谁第一个用了吴秀波,谁就会捧到一个金元宝!)
事情的缘起是一个部电影大片的策划。从角色定位、人物的气质、和演员表演能力等诸多纯艺术元素的衡量上看,吴秀波无疑应该在考虑名单的前列。然而事实却是,投资方认为,如果把绝对男一号交给了没有经过“大银幕”考验过的演员来演,公司将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用句更为通俗的话讲,电影公司期望在大银幕中功成名就,确信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星来演。
(小成本的《失恋33天》没有讲什么票房号召力,却非常给力,号召力超好!)
于是,前面的伪命题,突然变得十分具体和尖锐:吴秀波出演大银幕一号,还缺竞争力。
我相信大多数电影观众都会感到荒唐。特别是考虑到许多吴秀波的坚强拥趸就是电影观众的主流群体。但是,你没有办法向影视公司证明这一点。
影视公司的想法一方面是可以理解的,谁都想像陈凯歌那样抱一把葛优的大粗腿,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中国电影节多年的沉疴。那就是投资方对艺术没有坚定追求,对自己的市场运作极度的不自信,对观众的鉴赏力严重低估。
(不自信和低估观众,电影因此严重缺钙!)
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中国的电影投资人似乎产生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最稳妥的票房手段就是堆砌大腕,到了极致就是韩三平的绑架大腕。然而不知道人们想过没有,韩三平堆积大腕看起来很牛,但是每一个大腕在他的片子中票房创值都是最低,他的N亿元票房是艺术创造还是抱大腿的结果,就很难定论了。
(绑架和堆砌大腕儿,就是在用表面繁华掩盖空虚的内里。大腕儿不能使电影好看,没有好故事电影只好在梦游)
中国电影就成了很难诞生新人的行业,至少是在商业大片中,鲜有推出新人的被推出。就是偶尔冒出个演戏的新人,但是往往是其他行业里的名人。中国电影人太希望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吃饭了。
(中国电影恐怕要吃电视剧的剩饭啦!)
2010年贺岁大片中,葛优包了三部影片的主演,是葛优好到没有他不行的地步,是中国男演员确实没有人,还是中国电影人的思路有问题?三个角色中只有《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可以说非葛优不可。虽然《非2》作为续集葛优出演无可指责,但是一个53岁的小老头在那里谈婚论嫁确实十分“非典”。
(葛优之忧——那张始终严肃不起来的嬉皮笑脸。)
中国的电影不好看,关键在于没有好创意、好剧本,而没有好剧本的原因还在于投资公司根本没有在剧本环节下功夫。不是他们不想下功夫,而是不具备眼力。好莱坞仅仅寰球影视公司,每年就收到两万个电影创意,电影公司可以从中选择最佳的进行运作。而我们整个电影行业也收不到一千个电影创意。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甄选电影创作的机制。中国的电影往往是投资人或者导演想了招儿,然后找编剧去写,在写的过程中找灵感。这样编剧说穿了也就是一个玩命题的超级枪手。如此创作,想出好作品,难。
(主题先行,电影未出娘胎,先天不足矣!)
剧本没有指望,就只好拼大腕了。吴秀波至今没有创作出电影大片,与其说是他的悲哀,不如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吴秀波不须悲哀,好生修炼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本文完成之时,第二节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已经揭晓,《孔子》、《大笑江湖》和《非诚勿扰2》“惨”获年度“最令人失望影片奖”。以我的观点,金扫帚奖才办了两届,已经成了是中国最有公信力的电影奖。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玩电影的东西,被扫地出门,实在是它们把自己玩掉了窨井里!)
心酸地恭喜这些滥片、滥导演(冯小刚、胡玫)、滥影帝(周立波)、滥影后(大S)、滥植入(《唐山大地震》),没有你们中国电影不可能继续滥下去。
(黑体是本博的阅读随感,胡批也!供列位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