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佳木非元
佳木非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699
  • 关注人气:5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要误读了“开封”

(2009-08-18 16:44:59)
标签:

封地

人文精神

开拓

诸侯

郑庄公

开封

杂谈

分类: 随笔

            莫要误读了“开封”  

                   

                          摄于2008年冬季:广济河畔

                          

 日前,在与省内部分词作家一起座谈的时候,笔者聊起了开封人文精神的话题。而开篇便说到了“开拓封疆”的城市人文精神。说起来,开拓封疆应当是开封多元人文精神的主旋律,是一面永远辉耀人心的旗帜。

2700多年前,人称春秋五霸之一的郑庄公创建了一座启封城,就在今天的朱仙镇东南古城村一带。启封城被认为就是开封城的起源,从此,曾经四海难为水,除却梁园不是村,开封历尽沧桑,一回回被历史的尘沙掩埋,又一回回重新崛起,让人壮怀激烈地想起“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又上战场”的唱词。

其实,郑庄公的贡献不仅是创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还在于他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启拓封疆”的战略思想,并且带领他的臣民进行了生生不息的奋斗。后来,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又把启字改成了开字,“开拓封疆”的意思看起来更明了,更顺口,更好记,于是,启封城改成了开封城,一直沿用至今。

开拓封疆这个词语应该怎样解读呢?是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再进一步,开封这座城市的名字,应该怎样解读呢?过去是否曾经有过误读或者“歪批”呢?

曾几何,“开封,何时能开封”、“开封开封,只开不封”、“敞开大门,给你一个开了封的开封”等等,这类的题目和说法,人们也许已经耳熟能详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解读方式,就是把开封当作了一个彼此对立的概念。开,即打开,开始,开放的意思,而封即封闭,封住,封门、闭关自守的意思。也就是说开封是一座自相矛盾的城市,你到底是要开,还是要封?似乎开封有史以来就是在自我矛盾、进退两难中摇摆不定。

这实在是对开封的一种误读,一种停留在现代语境中的表面化的理解。长此以往,笔者作为一个市民也会有浑身是嘴说不清的尴尬。

那么,如何正确的解读开封和开拓封疆呢?这里开字没有什么争议或岐义,关键是“封”字。我们不妨查阅一下新华词典,看看“封”字在古代都有什么解释。

封地,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再向下分封的土地。那时,封地和封官是一个内容,官职的大小要看你封得的土地有多少。所谓千户侯、万户侯,就是封地大小的区别。刘邦打败项羽做了汉高祖,要封张良“食一万三千户”,这个数字比丞相萧何多出了二千户。张良不受,坚持减去三千户,宁愿食一万户,排在萧何之下。不只是谦虚退让,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这就是封地的一个典型事例。

封赏,指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称号或财物赏赐给臣子。封赏相当于奖励或重奖,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激励。

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明清时代人们喜欢称为封疆大吏。

现在,我们再来说“开封”或“开拓封疆”的解读,很明显郑庄公是希望他的臣民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扩大疆土,让国家强大起来。开拓了疆土,就要分封诸侯或选拔能干的人才,去把那里管理起来,发展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个“封疆”没有任何封闭、封门、闭关自守的含义。把这些意思加给开封或开拓封疆,至少是一种不求甚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