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也是城市的歌吟

标签:
东门《诗经》宋体城市生活商颂·殷武 |
分类: 文史 |
《诗经》也是城市的歌吟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但若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篇什也真实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情景,堪称我国早期城市文明的佐证。《诗经》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城市文化形成的脉络,是最早的城市民谣。
首先,《诗经》的一些篇章生动描绘了国家和城市兴起建设的场景,是城市发展史的形象记录。《击鼓》篇中所写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表现将士离开刚刚建好的城市出征打仗的抑郁心情。这座城市建设得很坚固,有环绕的护城河与高大的城墙,生活环境相当优越。《緜》中则叙述了周王朝所建设的都城王宫的富丽豪华,“皋门有伉”、“应门将将”,王都的城门十分高大,王宫的正门庄严堂皇。诗中还具体记录了建都从选址、察看地形、占卜风水,到划定区域、设计经营、宫室祭坛分布等等详细的过程。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建设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照系。“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把卫文公率领人民迁徙至楚丘,在那里营建都城宫室、种植树木、发展生产、终于复兴的业绩,给予了史诗般的赞美。《商颂·殷武》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赞叹商代都城的城墙之高大气派四方无比。而且第一次把厚重的建筑比喻成翅膀,美丽的都城好像要展翅飞翔。这不能不说是用诗歌反映古代城市生活的佳构、杰作。《宾之初筵》一诗更是以朝廷高级宴会为题材,对贵族奢侈生活和失去礼仪、丑态百出的批判与嘲讽。权势者在法理的名义下,把制度和礼仪不过是当作一块遮羞布,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现象暴露了城市生活的弊端。
中国城市的早期规划设计中体现了两大元素,一是城——以城墙为基本特征;二是市——以市场构成城市的繁华。也就是说城市有着合理的布局和分工,既有宫殿区、居住区,也有手工业区、商业区。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来说,《诗经》最早把市井风貌与市民情感融合起来,诗歌中不断出现的“东门”、“北门”、“城隅”等意象,是极好的城市布局的解读。古时的市场多靠近城门,是出于交通与物流的方便之计,同时也为情爱男女提供了较好的约会地点。《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十分生动的描写出东门一带热闹繁华的景象,男主人公在众多的美女中寻找心上人的画面也格外动人。《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与城隅。”约会地点是城墙拐角处。《东门之墠》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说城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土坡上绿草如茵。城市有着亲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北门》中有“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写一个小官吏工作在城外,整日劳苦,还要受家人的责备。“北门”也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意象。古代城市的市场城乡人均可参与贸易,生活服务行业也越来越多,分工更细致。《氓》中描写一个男子以抱着布匹贸易为名,来与女友约定婚期。人的情感与市场随之构成了一种自然的和谐。
笔者以为,《诗经》不止是田园牧歌,也是古代城市的歌吟,它在表现都市文化生活时显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怀。“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简兮》)从西方来的舞蹈队伍,在卫王的宫廷上表演文武兼备的万舞,场面非常壮观。武者手持刀枪,文者手持羽毛和乐器,载歌载舞,洋溢着激情。这是描写宫廷文化生活的诗篇,代表着城市文化娱乐的高水平。《诗经》的诗歌中,不独风、雅、颂的抒情,还有一些对城市人群进行劝导和教化的篇什。
《相鼠》一首颇有思想的力度,“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讽刺无理、无仪、无耻的行为,强调讲究礼仪道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萚兮》这首小诗,是状写在休闲聚会的场所,有女子要求男子带头唱歌以彼此娱乐。于是出现了男女应和对歌的感人场面。看来,这群青年人大都有着歌唱的天赋,不仅会对唱,而且讲究和声,追求声乐的审美效果。我们今天的合唱或者对唱是不是找到了渊源?可见,城市社区和广场的群众歌咏表演活动古已有之,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鱼丽》则是一首宴请宾客的乐歌,表现了春秋时代饮食文化的特色风采。仅仅吃鱼就有许多的讲究,诸如:花色、味道、造型、摆放等,不厌其烦,还要有乐舞伴餐等等。不是都市显贵与豪富,焉有这样浩繁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