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著里“过年”

标签:
名著龙潭庙会乡音俗曲莫言北京杂谈 |
分类: 散文 |
在名著里“过年”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辞旧迎新,别玉鼠,迎金牛,亲友团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应有尽有,其乐融融。过去叫年关,穷人的年不好过,记载着许多的辛酸和悲伤。因此,在文学名著中也有不少关于年的描写,打着不同时代的烙印,乡俗乡韵,曲尽其妙,各彪风情。
我记忆最深的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句子:“旧历的年底毕竟像年底,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段话读中学时已经顺口就能背下来,经久不忘。正是在这最欢乐的时日里,祥林嫂却在讨饭中冻死在街头。强烈的对比,给人心灵的震撼是经久不息的。穷苦人的年关竟是如此的悲惨。因此,作者才在爆竹般的不平声中对劳苦大众发出善良美好的“祝福”。
在北京,春节有逛庙会的习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写到才女木兰和妹妹莫愁过年逛白云观庙会的情节。“北京城外一里远,有个巨大的道士庙,叫白云观。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举行徒步竞赛,女人有赛车,还有成群的人到那儿去会‘神仙’……‘神仙’也许像大官儿,也许扮作乞丐,也许像狗,也许像驴”。看来,春节庙会是老北京的特色民俗。如今,北京的龙潭庙会仍然是京城过年最热闹的去处,差不多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民俗表演和比赛活动。我们开封与龙潭庙会有缘分儿,前几年开封盘鼓队在龙潭庙会上大显身手,捧回了金奖。过大年,逛庙会,是北京等古都人寻找快乐、体验年味儿的怀旧选择。那些游艺活动和风味食品很民间,很传统,很有自己的情调。
因小说和电影《红高粱》蜚声文坛的作家莫言,最乐道的是每年都回山东高密老家过年。他的小说新作《生死疲劳》还是以高密为生活背景,其实在北京已居住好多年了,但他爱说那是打工。作品仔细描写了家乡的“猫腔戏”,仿佛精妙绝伦,天籁之音,可外人多半欣赏不了那粗腔俗曲。他不然,一听到“猫腔”就热泪盈眶,如醉如痴,这是乡音,印记着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回家过年就想听听那乡音浓浓的“猫腔戏”,在本原的文化里沉醉。莫言的乡情有“传染”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东北老家过年,冰天雪地里去看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的情景。什么冷啊冻啊,一乐全不在话下。
今年过年在青岛,年味又不同。书城里有小人书摊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名著里回归童年,一时间不知道身在何处,年方几何。至于到劈柴院去看民俗演出,又彷佛走进了老舍的茶馆儿,古朴而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