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
(2009-01-07 15:25:20)
标签:
名士土台鼻梁儿诗酒风流阮籍河南杂谈 |
分类: 随笔 |
是真名士自风流
“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有人理解名士即知名的文化人士,显然不准确。名士应该是高于名人的一种文化存在,他们以不做官、不随俗、高傲自得、不负担社会责任、我行我素为特征。在现实语境中,名士又总与风流结伴,似乎不风流者非名士也。实际上风流是名士的标识,是名士的生存方式。所指并非是情场风流,而是诗酒风流,率性所为。
现在有人泛用了名士之说,动不动就“名士云集”,甚至要打造一批本地的名士。恐怕是概念混淆,把名人当名士了,那样一来名士岂不要遍地风流?自古以来,名士总是少数,是名人中的佼佼者。名士一般与官职无缘,或者辞了官、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高品味人士。陶渊明辞官不做,归园田居,把平常的菊花料理得非同凡响,意趣超拔,连曹雪芹都要感叹“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种菊能种出仙风道骨,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
汉代的张良不算是名士,而是奇士。因为他从政了,做了帝王之师,但他又颇有名士之风。他从出世到退隐,经历了乱世的烽火征伐,最后全身而退,可以说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充满了常人所不具备的智慧。他的风流在于别人看不透时,他总是出奇制胜,行踪飘忽不定。而且一生多奇遇,总能在不经意间与侠客、隐逸、精怪、神仙等陌路相逢。这位历史上的河南(新郑人也)名士确实是位高人,刘邦敬重他,胜利后要让他食一万三千户,他坚辞不受,只勉强要了一万户,排在萧何之后。既显得高风亮节,又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安全系数。大隐隐于朝,那风流真格是千锤百炼、七荤八素修炼出来的。
魏晋时代的阮籍和嵇康也是名士。嵇康为朋友仗义执言而获罪,死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英雄无悔。阮籍更胜一筹,河南尉氏县城有阮籍啸台。不要小觑了那个土台,那是阮籍风流的见证。《晋记》中说:“何曾尝谓阮籍曰,卿恣情任性,败俗之人也,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徒,何可长也。后言之于太祖,籍饮噉不辍。故魏晋之间,有被发夷傲,被死忘生之人,反谓行礼者,籍为之也。”死到临头,其性不改,照喝酒,照弹琴,照样跑到土台上大呼小叫。阮籍怎么风流成这个样子呢?不是他要风流,是不能不风流,风流中有保全自身的大智慧。名士们就这样风流着寂寞惆怅着抑或快活着。当下的一些人,想着法儿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名士,至多是附庸风雅,与名士不搭界。画虎不成,有时候很容易让人看出脸上的那道“白鼻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