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2008-11-22 10:00:16)
标签:
中森火焰山城南旧事东京梦华录笺注昆曲 |
分类: 随笔 |
买一本书需不需要理由
买书一般不需要什么理由,我喜欢,想拥有,想一读为快,口袋里又有购书的零钱,就买。这好比谁爱谁,喜欢,爱,就是全部的理由。但你仔细捉摸捉摸,其实买一本书往往还有一些具体的理由,哪怕心血来潮,那潮也不是凭空就涌来的,总有一点触发,一点兴趣,或者是一种特别的需要。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买什么书,都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看起来风马牛,千奇百怪。不少人是追星,赶流行,排队等着名人签名售书,觉得那样买回的书特有意义,有价值。可成千上万的人年这么一热闹不当紧,成全得出版社和畅销书作家们一个个心花怒放!敢情“粉丝们”这般可爱,这么一捧一闹腾,人家买千万豪宅、大奔宝马什么的,亏了你凑份子不是?
我买书也没有什么计划和原则,得闲了逛书店或书摊儿,见到喜欢或需要的书一般就会解囊而买之,甚至当时热情如火焰山买回来的书,放在书架上很久未曾问津,好像见异思迁忘了“旧时相识”似的,真对不起那书了。
十几年前,我们几个文友想一块儿写一部宋代的长篇小说,约好了去买点能用的资料。到了书店街的古旧书店(很遗憾,现在这个书店已经消失了),文友中森眼聚光,一下就发现了架上的一本《坊墙倒塌以后》。写的是宋代东京、临安等城市的一些传说故事和历史逸事,文笔不错,当即买了三本,送我一本。这是我非常想买又未花分文而得到的一本书。后来中森又借了回去,还我的时候因为掉了封面,中森特意补做了一个封皮,还郑重其事地用他那赵体硬笔写下了一段文字记述这件事。这份友谊和轶事的价值,又岂是买书比拟得了的。
春上,我去宁波小住。闲来逛逛东门口最大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于丹的《游园惊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理由很简单,是因为喜欢里面的插图。于丹写昆曲的文字看上去很美,对于了解昆曲和欣赏昆曲绝对是很好的向导。而且是畅销书,你也可以认为本人也在赶时髦,争当老粉丝。不过,当我看到书中的插图真的就立刻爱不释手了。不管书的内容如何,就凭着如梦如幻、妙不可言的插图,必买之而后快。何况那位画家已经仙逝,留给作者和读者的都是传奇般的一份美丽的缘定。那画要比文字更能直观地告诉你什么是昆曲,昆曲是如何如何的奇美曼妙。那种速写似的手笔,绝对是画家对于昆曲的心灵绝唱,余音绕梁。《城南旧事》是老早的名著,还拍过那么好的电影,我以前也借人家的书读过。可是,中青社的这个插图版本却一下吸住了我的目光。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传神的水彩插图,那老北京落雪的城墙,毛茸茸的骆驼,骆驼前天真可爱的英子等等,呼之欲出。在我心中,似乎每幅画都是城南生活的一首小诗,一种定格在印象深处的民间风情。您说,即使国营书店不打折不优惠,不也是买之没商量啊!
即使我自己一个人,买书的理由也不一样,故事也就各有曲直。几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托开书店的朋友帮忙卖一点儿,试试有没有看花了眼的读者错爱了。书摆在那儿小半一年的光景,朋友打电话让我去结账,把剩下的书取回来。还别说,真的卖出去了一些,阴错阳差竟有几十位热心读者了,心里特感动。这时,书店的朋友告诉我,店里新进了《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册,中华书局的版本。我忙着看那新书,一时竟放不下了。于是,把卖书款再加上一点儿钱买了这两册书。从内心里讲,买书既是真的喜欢,确实需要,也是想借此还还朋友的人情债,哪怕是赔本儿赚吆喝,权当一乐不是嘛。
读书乐,买书也乐,不然,咋会有那么多人排大队去等着名人签名售书?读书之乐在后,买书之乐在前。至于买书时挺乐,读书时情绪倒淡了,那也很正常。无论买书,读书,能像孔子老师赞赏的“贤哉回也”那样不改其乐,便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