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屋宁波帮诗人余光中骆驼街道祠堂 |
分类: 散文 |
郑家村与宁波帮
郑氏十七房是宁波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在镇海区的獬浦镇,距镇3华里。从宁波南站坐965次公交车,到达骆驼街道工业区下车,换乘370次到袁家站下,回走100米向左路口前行500多米就到了“郑家”。现在的名字叫十七房村,村委会的院子就在路边。
作为一个郑姓的游客,再次“进村”颇有点寻根之意。进村一打听,原来郑家也是南宋时从中原荥阳迁徙过来的,到这里经商和做官成为一门望族。不是寻根,我倒是从中原的“根”处来。
这个村非那个村,比不得走马塘,年久失修,十七房旧貌还在,可惜满眼沧桑,保护乏力。听一位热心的老者介绍,正准备修缮开发成旅游景点,心里稍觉安慰了些。
远远看去,高高的老墙门仍然立在碧草中,像一位龙钟老者在讲述当年的故事,那些兴旺繁华仿佛就在昨天。郑家人在明末清初曾官居3品,富甲一方。说起宁波帮商人来,郑家应该属于创始者之一。其中的一位在上海办了个民生墨水厂,就是后来的英雄墨水厂。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从中国的诗人之父屈原,到蓝墨水书写的汉字,里边其实暗含着郑家人的智慧与汗水。
倒是村中的小河流水悠悠,惯看秋月春风,世事沧桑,绿树和花草的倒影都静寂无声,告诉我今天村人的生活还是那么平平静静,忙忙碌碌。不时,从哪一间老房子里传出机器的声响,小化工厂和其他的作坊都在机声里延续着郑家经商致富的路子呢。不过,我有些担忧,这工厂对老房子保护可是很不利的哟!
房屋老了,时光也有些老了,视线里断壁残垣虽然还有昂扬的“马头”,但那匹老马似乎也老了,想跑也跑不动了。老屋易老天难老,只有野花自飞红。残墙老去可再起,留得新枝秀风情。
在一个空寂的院子里,还住着郑姓人家。这院子失过一次火,烧毁了几间老屋,很可惜,历史的记忆一旦失去就不可再生了!好在后面的马头墙还“马头”高昂,预示着老屋再现辉煌的日子不会遥远。
老屋的木门各不相同,这一间的特色一看便知。木门的上方雕出一只算盘的形状,可谓独具匠心,表达了主人精于计算的生活理念,也是传统经营思想的体现。财富在于积累,所谓“算盘一项,黄金万两”,正是在算珠的滑动中实现了这个积累。于是,一扇木门也便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每个人如何打好自己人生的一把算盘呢?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八仙过海。
郑家祠堂已经修缮过,在村外圈了个四合院。那位戚姓老哥特意打开了门锁让我享受了贵宾待遇。这个祠堂不一般,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住过这里,由此它成为一个村和一个地方的荣耀。所以,那祠堂里至今还有着皇帝下榻处,太监走动的回廊,还有大臣或乡绅被召见的牌子,那时候叫“笏”(大臣们的名片)。前廊尤其高大气派,廊檐下的雕刻十分精美,果然大家风范。将来办一个像模像样的博物馆,十七房方的人文精神必将得到应有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