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做父母?

(2009-08-20 09:53:19)
标签:

家庭教育

如何做父母

子女

我们

分类: 编导手记

     持续三周,《我们》为广大观众精心打造的“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三期系列节目已经全部出炉。这三个星期也是我们听到观众声音最多的三星期,我们很欣慰这个过程有观众朋友们的热烈回应一路相伴。有观众打电话来说:“看到这样的节目相见恨晚,真希望做父母的人们都早点多看这样的节目!”还有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现在当个家长太难了,比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难!”我们的节目连续在央视网视频点播中高居第一名的位置,我们也在耐心征求反馈的过程中吸纳了精华,并和大家一同回顾和整理从中汲取的价值。

     我们通过三期节目,集结了各种家庭个案和教育方式,十几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护驾献计献策。为的是寻求在中国转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层次的中国家庭要面临的教育困惑和背后衍生的本质问题。节目多角度的展现了盛千懿妈妈的全职陪读、王子航父母的放心教导、库金会先生的自我检讨法、金韵蓉女士的成功标签理论及母子深情对话、王伟家庭的非传统教育之路、李承毅一家的修齐治平以及第三期刘海敏一家隔代教育分歧的问题。每一个家庭案例背后都有着值得深思的价值,并从中挖掘出以下这些值得分享的闪光点,以供全天下的父母共同学习思考。

                                      (一)

      “13亿中国人民有多少成为专家,但这些人都要成为父母。”

      “小孩是永远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却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 朱民

     身为父母,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学士渊博与否都要承载一份长远教育的责任,这甚至是一份神圣的贯穿一生的事业。很多观众反应说节目的案例好像都是奢侈家庭孩子的问题,那么中国还有千千万万沉默的大多数,那些普通家庭的父母身上同样面临着困惑。每个父母身上承载了无限的责任,却又无奈于自我有限的能力。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有社会的外力在推动引导孩子的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推动父母在变化。孩子在一天天成长改变,而家长却还固守于原来的观念。这种不对等的发展关系也导致了两代人很多矛盾的爆发。但是事实上这种父母的有限性是具有普遍性的。难道条件富足,家教颇高的父母就万事大吉,子女就必能春风得意了么?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知识涵养丰富如千懿母亲这样的家庭却还是无奈于子女叛逆的种种困惑;而平凡如蔡笑晚先生那一辈辛勤耕耘的父亲,却也培养出了5个博士,1个硕士这样的骄人硕果。

 

     所以这些问题有可以解开的心结么?综合三期节目诸多嘉宾和父母的讨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在看待如何做父母的问题上,我们更鼓励培养孩子的人格独立意识,充分去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而不是过分强调做父母的立场,否则做父母那便会是一辈子的牵绊,没有一天可以松手。在第二期中金韵蓉女士的“人格特质培养”教育方式,正好与第一期千懿妈妈的问题前后呼应,很好的回答了第一期作为母亲如何松手让孩子去独立,引导为自己负责任的自我意识。否则孩子永远只会觉得读书不是为自己负责,而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二)

      “不是孩子真的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中听。而孩子喜欢听的话,父母却不会说。”

                                                                    ----- 魏建惠

 

      其次,作为父母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声音。身为孩子,一直处于被谈论的群体,而看看这三期节目中的孩子便会知道如今的孩子,他们有活泼生动的天性,有自我主张意识,敢于表达,敢于发言,是十分有活力的一代 .如果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也许应该多思考一下“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正如赏识教育专家魏建惠所说的“不是孩子真的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中听。而孩子喜欢听的话,父母却不会说。” 在听不清声音的时候,不妨听听孩子的声音。将这个过程对象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譬如金韵蓉女士就有一个“母子深情对谈时间”来鼓励孩子,绝不束缚孩子的思维。因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发散性思维,而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对错,僵化成了两极思维。孩子在一种对错判断的环境中,势必会阻碍他们自由的表达。

 

                                        (三)

     再者,“孩子最重要的是体验,不仅是成功的体验,也要有失败的体验。两种体验对孩子成长都是有益的。”孩子是在问题中成长,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就像流水,你把它堵住了他就无法往前流,而流水的自然流动很有可能孕育着下一个成功机会的契机。作为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去体验,而不是直接去干涉。譬如像朱民讲到的“Peer Pressure”就是一种间接教育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同龄人的小组交流沟通中体验压力,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家长来全权干涉。同时,他还透露了教育自己女儿的小秘籍,便是间接管理法,去家长会的时候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希望每个星期问他女儿一个问题,给她制造外部环境推动着孩子往前走,孩子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而不是家长自己拽着孩子往前走。

 

                                        (四)

     节目中反复提到”成功标签”的概念. 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成功的氛围,给予孩子享受成功者的感受。这在金韵蓉女士和蔡笑晚先生身上都得到了切身的证明. 孩子感受到的成功其实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会带给孩子进步的动力. 也就是如蔡笑晚先生所说的在孩子童年时期编制一个成功者的梦想.

                                        (五)

     要让孩子开心成长。”心是整个人格权利的潜力,而开心便是打开全部的潜力。” 中国的家长生气太多,给孩子的开心太少。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消极能量发泄在孩子的身上,把工作的情绪转移到对孩子的态度上,因为孩子并不懂得如何去派遣这些消极的能量。蔡笑晚在《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中也说到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种开心快乐的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更要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我们对这三期“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系列节目做了这样一个梳理性的回顾,为的是让更多的天下父母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注两代之间和谐关系的沟通,更要关注社会转型期应对孩子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虽然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节目涵盖所有父母教育的问题,但我们要传达的心声反应了千千万万家长的共鸣,在这样的再思考中一同探讨做父母一成不变的定性思维,并打开新的思路来迎接孩子们每一次成长的变化。一起学习,一起借鉴。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系列节目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1》(央视国际视频点播排行第一)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2》(央视国际视频点播排行第一)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