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军长征在二里

(2016-02-23 15:58:16)

长征地名汇录

长征时名

皮匠垭口 

现用名

  

其他名

  

定性、属辖

习水县二里乡井坝村村办公室所在地

地名来历

在大清嘉庆与道光年间,时任地方团首的李二皮匠定居此处,后人便把该地称为皮匠垭口。

区位

位于习水县二里乡井坝村办公室所在地,距离李家寨约200米,在兴隆场老街境内。

   

沿革

  

大清,民国时期属仁怀县二郎里七甲管辖,也属于二郎里和小溪里的交界,解放后归仁怀县永安区兴隆公社管辖,1965年划归习水管辖后为习水县永安区兴隆公社井坝村与星光村的交界,1992年拆区并乡后属习水县二里乡仍未星光村与井坝村交界,现为井坝村村办公室所在地。

 

长征时
名出处

  

红军在此曾与李家寨发生一场激战。

 

 

长征时的主要活动

  

19352月,红军途径兴隆场,在皮匠垭口与李家寨激战,走失9名红军,其中4名红军在兴隆老街路上饿死,一名在现井坝小学旁被土匪杀害,走丢的文老幺和老范、老董曾在李家寨拉磨时不小心打坏了磨子,悄悄离开李家寨后,文老幺在挖煤时死于矿难;老范后来与井坝长五间云富秀结婚,解放后在兴隆乡公社政府做饭,再后来在永安区政府做饭,现在去向不明;老董后来给沙溪任栋梁侄子做长工,再后来去向不明。走丢的红军骆太清被杨绍安招为女婿,解放后定居兴隆,并在兴隆娶妻生子,长女骆华芝嫁给永安邮电所程付寿为妻,长子骆华刚取刘桂兰为妻,1976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除长女外全家迁回江西瑞金。

遗址及
纪念建筑

 

现状

 习水县二里乡井坝村村办公室所在地

(拟稿人:袁正纲)

长征地名汇录

长征时名

兴隆场

现用名

  

其他名

  

定性、属辖

习水县二里乡星光村老街组

地名来历

兴隆原为上黄泥塘,1878年,时任地方团首邓绍南为了跟余姓势力相争,就在余姓的石龙场上不到一公里处修了一条街,起名新龙场,后为了吉祥之意改名为兴隆场。1937年,邓氏和李家寨联手扩建兴隆场,又在梁埂上修了新街,后来,李邓二姓发生矛盾,李姓争到了新街赶集(场)的所有权,后来人们习惯称老街、新街。

区位

位于习水县二里乡星光村老街组,黔北剿匪遗址李家寨脚下。

   

沿革

  

大清,民国时期属仁怀县二郎里七甲管辖,解放后归仁怀县永安区兴隆公社管辖,1965年划归习水管辖后为习水县永安区兴隆公社星光村老街组(新街部分农户为双岗村大湾组),1992年拆区并乡后属习水县二里乡星光村老街组(新街部分农户为双岗村大湾组),2003年小村并大村后为习水县二里乡星光村老街组(新街部分农户为井坝村双岗组)

 

长征时
名出处

  

红军长征时在与李家寨的激战中先后有文老幺、骆太清、老范、老董等几名红军在兴隆场走丢,有五名红军饿死在兴隆场。红军长征后兴隆场成为庸庄党组织的所在地。

 

长征时的主要活动

19352月,红军途径兴隆场,在皮匠垭口与李家寨激战,走失9名红军,其中4名红军在兴隆老街路上饿死,一名在现井坝小学旁被土匪杀害,走丢的文老幺和老范、老董曾在李家寨拉磨时不小心打坏了磨子,悄悄离开李家寨后,文老幺在挖煤时死于矿难;老范后来与井坝长五间云富秀结婚,解放后在兴隆乡公社政府做饭,再后来在永安区政府做饭,现在去向不明;老董后来给沙溪任栋梁侄子做长工,再后来去向不明。走丢的红军骆太清被杨绍安招为女婿,解放后定居兴隆,并在兴隆娶妻生子,长女骆华芝嫁给永安邮电所程付寿为妻,长子骆华刚取刘桂兰为妻,1976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除长女外全家迁回江西瑞金。

遗址及
纪念建筑

兴隆红军烈士墓(黔北剿匪遗址李家寨脚下)

现状

 习水县二里乡星光村老街组

(拟稿人:袁正纲)

 

长征地名汇录

长征时名

庙神岗

现用名

  

其他名

  

定性、属辖

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杨庄组(杨庄小学,即原窝头田小学旧址)

地名来历

因这里修了一座寺庙,人们把这里起名为庙神岗

区位

位于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杨庄组(杨庄小学,即原窝头田小学旧址)

沿革

   大清时期属仁怀县二郎里管辖。民国三年(1914)设立温水分县,届时二里属温水县管辖;民国四年(1915)撤温水分县设立习水县,届时二里属仁怀县二郎里管辖;民国六年(1917),二里为仁怀县第八区区公所所在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里归仁怀县桑木区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二里归兴隆乡管辖;1952年,二里归永安区兴隆乡管辖;1953年,二里正式设为乡,归仁怀县永安区管辖;1965年,为习水县永安区二里公社;1992年拆区并乡后属习水县二里乡二里片区二里村管辖,2003年小村并大村后,为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杨庄组。解放前这里是一座寺庙,解放后兴办了窝头田小学,后改名为杨庄小学,现在学校已经搬迁,教学楼房依旧存在。

 

长征时
名出处

 红军长征时走失在这里两名战士,后来两名战士落脚在本地。

长征时
的主要活动

   红军途径二里,在庙神岗走丢红军贺德丰和刘年喜,贺德丰被二里张成玖收养为继子起名明星1948年,贺德丰患寒气病去世;刘年喜后来转到仁怀三合青杠园赵家做长工,改名刘海云,1989年去世。 

遗址及
纪念建筑

 

现状

 现为杨庄小学旧址

(拟稿人:袁正纲)

 

 

长征地名汇录

长征时名

二里场

现用名

  

其他名

  

定性、属辖

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二里组(现二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地名来历

"二里"一词是大清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和里社制而得名,是二郎里和小溪里的合称,因交界处有一集市,始称二里场,属仁怀县北区管辖。

区位

位于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二里组(现二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沿革

  大清时期属仁怀县二郎里管辖。民国三年(1914)设立温水分县,届时二里属温水县管辖;民国四年(1915)撤温水分县设立习水县,届时二里属仁怀县二郎里管辖;民国六年(1917),二里为仁怀县第八区区公所所在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里归仁怀县桑木区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二里归兴隆乡管辖;1952年,二里归永安区兴隆乡管辖;1953年,二里正式设为乡,归仁怀县永安区管辖;1965年,为习水县永安区二里公社;1992年拆区并乡后属习水县二里乡二里片区二里村管辖,2003年小村并大村后,为习水县二里乡二里村二里组。

 

长征时
名出处

 红军长征途经二里场,有一名红军饿死在二里场街上,解放后在二里场修了红军烈士墓。

长征时
的主要活动

   红军长征途经二里场,有一名红军饿死在二里场街上,解放后在二里场修了红军烈士墓。

遗址及
纪念建筑

二里红军烈士墓(二里场街道旁边五十米处)

现状

 现为杨庄小学旧址

(拟稿人:袁正纲)

 

 

 

 

长征地名汇录

长征时名

 观摩花井(石棺材)

现用名

  

其他名

  

定性、属辖

习水县二里乡观摩村花山组

地名来历

观摩因地势如同棺木,原名棺木岩(观木岩),后来改名观摩,观摩花井有一座石头山如同棺材,当地人便将这里起名石棺材

区位

位于习水县二里乡观摩村花山组(观摩村水井组上面)

沿革

  大清,民国时期属仁怀县二郎里管辖,解放后归仁怀县永安区观摩公社管辖,在桑木、永安划归习水后为习水县永安区观摩公社花山村管辖,1992年拆区并乡后属习水县二里乡观摩片区花山村管辖,2003年小村并大村后习水县二里乡观摩村花山组。

 

长征时
名出处

  红军长征时在这里与土匪周海清部发生一场激战,匪首周海清被红军击毙,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长征时
的主要活动

红军途径桑木二郎时,被桑木莫洛土匪头子周海清率领的三十多名土匪追赶,在观摩花井(石棺材)发生激战,匪首周海清被红军击毙,一名红军牺牲。

遗址及
纪念建筑

观摩红军烈士墓(经几次搬迁,现在观摩小学后面)

现状

 无人居住

(拟稿人:袁正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